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77节(2 / 2)

  以第一军之一部任左翼,由邓铿指挥,与中路军会合,共同肃清韩江下游,以完全占领丰顺、潮安、汕头为目的,而以破惠州为最后目标。

  同时,邹鲁、姚雨平等以义勇军名义在潮汕应援,运动刘志陆的亲信军队饶光、罗兼柔为内应。

  粤军远戍福建已经两年,平素被桂系欺凌压迫,凡有血气的人,无不痛心疾首,因此回师命令颁下,全军振奋,都抱破釜沉舟之志,以光复故乡驱逐客军为目的。所以攻势开始后,极为凌厉,粤督莫荣新弄巧成拙,惹祸上身,急调桂军精锐莫正聪、卢炎山、江永隆、刘达庆、卓贵廷、林虎、马济、沈鸿英及滇军李根源等军分头抵御,可是挡不住要回家乡的广东佬。桂军驻粤多年,搜括自肥,情形类似张敬尧军之在湘,因此军纪废弛,毫无抵抗能力。8月16日粤军攻克大埔、潮州、梅县。

  21日陈炯明抵汕头督师,孙中山特电嘉慰,电云:“粤军分路进攻,所向大捷,连得名城险要,使敌闻风而溃。……捷报传来,欣喜无量,由此绥定百粤,预祝最大之成功。”

  8月底,孙中山电促邓铿乘桂军意志未能统一,惊骇震荡之际,挥军疾攻惠州。又电请陈炯明接济赣军赖世璜部。赖部原属李烈钧。

  粤军收复潮梅后,乘胜疾进,右翼进占志隆、龙川、河源。河源之战,桂军沈鸿英和林虎的主力惨遭击溃。中路进占永安,左翼由海陆军联合击破三多祝,进抵平山,距惠州仅四十里。

  自从粤军攻克河源、平山后,桂军已没有抵抗能力。西江、北江革命军乘势突起。朱执信奉命偕吴礼和等策动虎门炮台起义,9月6日虎门炮台守兵正式宣布独立。

  虎门守军起义后,因降军与邓铿之部队发生冲突,情况严重,降军要求朱执信莅虎门,朱执信于9月21日冒险只身入虎门要塞,因误会被降军包围,朱一面恳切劝谕,一面后退,退至半途,为乱兵枪击,竟以身殉,死时才36岁。

  朱执信名大符,任侠苦行,精博能文,早岁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蒙难后孙悲痛逾恒。

  粤军回粤,进展顺利,黄明堂、陈继虞、周之贞、王鸣亚、胡文灿、李天德、梅萼等各地民军纷纷起义。西江、北江、琼崖等处都落入起义民军手中,陈自先集兵十八营,并继续扩大收编,向高、雷方面桂军进逼。

  粤军第一主要目标是惠州,桂军全力固守,粤军屡攻不下,孙中山乃致电闽督李厚基,请其迅速派兵支助粤军,以收夹击之效。闽粤合兵当可收复惠州,惠州得则广州肇庆各地即不成问题。这时候闽军旅长王永泉和厦门方面的军队已和粤军合作,出发助防。

  9月26日,广州警察厅长魏邦平、广惠镇守使李福林在省城对岸河南宣告独立。所有内河兵舰及广三铁路均为收复,驻扎江门警卫军司令陈德春亦和魏李采取一致行动,在绥远炮台组织办事处。这样一来,桂军的交通全被扼断。

  10月1日孙中山致电湘督谭延闿,促湘军出师助攻,直下北江以攻桂军。

  魏邦平和李福林的独立,摇动了广州的桂系,而海军亦逼桂系的粤督莫荣新离粤,莫荣新不得已乃倡调和之说用作缓兵之计,且用各种方法离间粤人,孙中山和唐绍仪、伍廷芳都致电魏李两人,敦促他们迅速驱莫以安粤局。

  粤局本可一鼓而定,不料粤军进入粤境后,政治因素复杂,反而胶着不前,于是孙中山再促留在上海的蒋中正赶赴粤境,共图收复广州、惠州。蒋于9月30日由上海启程,10月3日抵香港,拜奠朱执信灵柩;5日上午乘船至汕头,登岸后即赴粤军总部和各参谋晤面,并拟定作战意见致驻扎老隆的陈炯明。

  蒋的作战计划为左翼当独立作战,固守潮梅,海、陆丰暂时放弃亦可,目的在诱敌深入,俾松弛敌人在惠州的防务,以便右翼作战。右翼可分为二部:一部向龙门、增城前进,独立作战;一部固守河源、紫金,监视惠州,相机规取。如果直取博罗,反而促成桂军死守死战之心,可能旷日持久,转不如西向龙门绕道。

  作战计划拟订后,蒋即驰赴前线,加入右翼军作战。

  粤军新攻势开始,桂军在各战线上俱露疲态,侧面后方俱受威胁,士气沮丧,战斗力大减。迫不得已,乃拟将惠州交与李根源,调回林虎、马济以对抗宣布独立的魏邦平和李福林。可是李根源却孤军难支,遭粤军猛击,损失子弹300余箱,团长一名亦被击毙,桂系的滇军陷于极端困境。

  10月20日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因病请假,由蒋代统其军,声威大震,所向克捷,桂军三四千人弃泰尾焚掠民居向惠州溃退。

  10月21日,粤军第二军进至黄麻陂,粤军熊略部占领横沥,邓铿部进至家公岭与和平山的左翼军联络。合围后,粤军乃于22日一举攻克惠州城,桂军向博罗鲤湖退却。江门警卫军和高、雷、钦、廉、琼各处民军四起应援,东江桂军进退失据,广州桂军又陷于被围攻中。这时候的桂系已成强弩之末,只希望能安全离粤就于愿已足了。

  10月23日陈炯明召集军事会议于惠州,决定总攻广州计划。以左翼军扫除增城的桂军,向龙门埔前进,进攻广州的西北;以中路军扫除石龙的桂军,沿广九路右方前进,集中龙眼洞,担任东面的攻击;以右翼军扫除东莞的桂军,沿广九路左方前进,攻击广州东南。

  广州的桂系坐困釜底,不得已遂于10月24日宣布取消军政府,岑春煊、陆荣廷、林葆怿、温宗尧等通电解除政务总裁职务。

  桂系统治广东的局面到此结束,附庸桂系的政客集团也同归消灭。林葆怿本来是随程璧光一同南下护法的,随后受桂系的引诱,投奔桂系,现在桂系崩溃,林葆怿竟通电与北方海军联合。

  25日粤军第一军攻克石龙,桂军向增城、东莞退却。

  博罗、石龙相继落入粤军之手,广州已无险可守,26日莫荣新率领残军于逃出广州前,发出通电声称把广东交还北京政府,同时取消西南自主,公然向北方投降。林葆怿、沈鸿英也潜逃无踪。

  27日粤军进入广州。

  在东江的桂军残部由马济率领,绕道北江回桂,全粤遂次第光复。许崇智设军部于广州市内的潮州会馆。

  29日孙中山函勉蒋中正,有云:

  我所求者,惟期主义政策与我一致,即我所谓服从我卅年来共和主义,而岂若专制之君主,以言莫予违为得意耶?兄与英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英士矣。……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兄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然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

  北方因岑陆等宣布投降,遂颁南北统一之令,孙中山与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正式宣言军政府依然存在,西南护法,非为个人权利,北方如果有谋和诚意,唯有在和会中谋取解决途径。

  11月1日陈炯明抵广州。

  11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的军政府办事处下令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统一军政,并取消督军名义。这时候因为独断自专的桂系既已完全撤出广东,孙所领导的军政府本拟移驻云南的计划遂告打消,仍迁回广州。

  蒋中正这时在粤军中,深感陈炯明处处有私心,因此于11月6日由香港搭轮去上海,行前留书给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指责他改变战略。原来陈炯明包藏私心,置西江要地肇庆于不顾,反以中央军派遣北江,名为掩护右翼军回攻四会,事实上右翼军既进至北江,攻克清远,除直上韶关,肃清北江任务外,自不必折回四会,再完成西江任务之理。因此蒋认为陈炯明有私心,乃毅然求去。12日抵上海即晋谒孙中山,报告广东情形,第二天再谒孙中山,这时孙得到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的来电,亦愤陈炯明所行所为,欲弃粤来沪。

  但是,孙中山认为可以感化陈炯明,同时不应放弃以广东为革命基地的打算。于是25日孙率伍廷芳、唐绍仪由上海动身赴广东,国会议员已至上海的亦相继动身去粤。

  25日,粤军攻克肇庆、廉州等地,肃清西江。陆荣廷最初扬言宁失广西,断不失广东,可是现在桂军形势逼迫,唯有全部退出粤境。

  桂系既已投靠北京政府,北京方面对陆荣廷不能不加以安置,于是特派陆荣廷督办粤边防务,并任命谭浩明为广西督军。

  29日,孙中山和伍廷芳、唐绍仪抵广州,通电重新召开军政府政务会议。以广州观音山旧督署为军政府所在。唐绍仪嫌府址不够壮丽,移住亚洲酒店,伍廷芳兼外交部长驻观音山军政府内,孙则下榻粤秀楼。

  军政府恢复后,12月1日发表各部部长,内政部长由孙中山自兼,财政部长唐绍仪,交通部长唐继尧,陆军部长陈炯明,外交部长伍廷芳,司法部长徐谦,参谋部长李烈钧,秘书厅长马君武。唐继尧在云南,不能来粤,因此交通部长由王伯群代理,参谋部长李烈钧率军在外,亦以次长蒋尊簋暂代部务。

  国会议员们一再播迁,由穗去沪,由沪去滇,由滇去渝,现在再集于广州,出席议员220余人。

  军政府虽然恢复了,实际上势力仅及广东一省,而陈炯明则心怀异志,对革命事业没有信心。

  民国以来,孙中山颠沛磨折,所凭借的革命基础虽然薄弱,可是革命的意志,愈战愈强,愈挫愈坚,这种革命魄力和革命抱负,真是古今中外所少见。

第176章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军阀和革命事业中间距离是极大的,这可以从陈炯明身上证明。陈炯明的基本武力是粤军,粤军是孙中山向桂系千方百计争来的,是以广东省长公署警卫军二十营为基础,也可以说是孙一手造成的,孙自然认为这就是革命的基本武力,何况粤军困处粤闽边境时,也是孙一而再,再而三敦促陈炯明回粤赶走桂系。可是陈炯明回粤后,他便忘记了过去一切,他只知道粤军是他个人的武力,广东是他个人的地盘,对于孙和军政府,认为是芒刺在背,是眼中之钉,不仅不把孙中山、国民党和军政府放在眼中,而且还觉得是极大的累赘。

  孙中山认为陈炯明把粤军当作私人武力,广东当作私人财产是错误的,粤军应该是革命的军队,广东应该是革命的基地,革命事业不能偏安一隅,应该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从事北伐。

  孙中山和陈炯明之间看法和做法既然相差如此之大,因此影响到粤军内部也有革命的一派,和陈炯明不革命的一派。粤军共有两军,陈炯明以广东总司令兼任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军政府改组后,孙改任许崇智为国防第一军军长,另派黄大伟为国防第二军军长,这两军直接由军政府直辖,不受广东总司令的节制。至于陈炯明所指挥的粤军第一军,原辖第一师师长邓铿、第二师师长洪兆麟两师,陈炯明又收编地方派军人魏邦平为第三师师长。这三师完全是陈的私人武力,陈炯明这时兼任陆军总长,可是他从不出席政务会议,只是用广东总司令兼广东省长名义发号施令,根本不理军政府。

  孙中山为了扩充革命武力,乃在广东各地设立了不少的招兵机构,这些机构常被陈炯明派兵予以解散。孙为了削减陈炯明的实权,所以划广州为特别市,任命孙科为广州特别市长,不受省长管辖。

  这期间,孙中山的处境仍是很辛苦,过去南北战争,列强驻中国的外交团曾和中国的南北政府成立协定,提出关税余款百分之十三交付军政府,迨孙接收军政府以后,外交团竟借口军政府权力只及广东一省,不能代表西南,停止这笔拨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