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77节(1 / 2)

  由于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川军一二两军将领大为愤激,他们联名斥责刘存厚“阻挠自治,倾心北廷,包办选举,自居督军,扩充军队”,并决定第一军担任北路,第二军担任东路,两路会攻成都。

  “联合军”要取成都,刘存厚所属的边防军司令赖心辉首先倒戈,由保宁开往潼川、绵阳来会合北路军,刘存厚所属的陈国栋、唐廷牧两师长也派人与刘湘勾结,邓锡侯、田颂尧两师长则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在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3月12日刘存厚在成都被迫通电下野,退往灌县,在离开成都前,所部交成都卫戍总司令、第三军军长刘成勋接收。

  联合军开进了简阳、新都,对于退往新繁、彭县的邓、田两师采取了和平办法,予以吸收改编。

  川军将领公推刘湘继任川军总司令。

  刘存厚集合了他的部下万余人退往陕南宁羌一带,准备重整旗鼓。

  贵州是仅次于湖南和四川之后,第三个宣布自治的省份,它是于10年1月28日宣布的。

  贵州军人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旧军,以刘显世为首;一个是新军,以王文华为首。民国初年,黔军经常侵占湘西晃县、洪江一带,这些地区是出口鸦片和交换军火物资的交通孔道,黔军和湘西地方军人朋比分肥,所以大家水乳交融,相安无事。湖南当局对于这块地方,有“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之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理会。

  护国讨袁时期,黔军团长王文华调往四川作战,刘显世改派旧军统领王华裔进驻湘西。后来王文华升任师长,授川黔军总司令等职,因此贵州的新军便逐渐抬头,力量也一天比一天超过了旧军。

  9年10月王文华的黔军退出重庆,有意回师贵阳夺取督军宝座,但王文华是刘显世的外甥,因此不大好意思,乃派卢焘代理黔军总司令,命他率军回黔,夺取贵阳,王文华自己却悄悄地跑到上海,隔岸观火,坐观其成。

  卢焘率军回黔,刘显世无力抗拒,乃放弃贵阳,循滇黔公路到了昆明,拟求助于唐继尧。同时派其心腹将领袁祖铭到湖北求助于王占元。

  刘显世也知道王文华是卢焘的幕后指使人,所以恨王入骨,袁祖铭经由汉口到上海,收买上海的流氓,打算把王文华刺死。10年3月16日,王文华在上海一品香饭店被流氓刺杀,当场毙命。

  王文华遇刺后,无形中替卢焘造成了机会,他在获知王文华的正式死讯后,就由代理总司令自动调整为贵州总司令了。

  刘显世到了昆明不久,他所托庇的唐继尧也被部下赶走,仓皇离开昆明,其命运一如刘显世之离黔,后来湖北的王占元也垮了台,因此,刘显世想借助外力复辟再起的计划便落了空。

  袁祖铭因为和王占元有香火缘,因此搭上了直系新兴领袖吴佩孚,所以取得了军费和军火的接济,偷偷地折返,在湘鄂边境组织了一支武力,号为“定黔军”。由于这支“定黔军”是北方军人所支持,因此卢焘便和北方为敌。

  10年4月2日卢焘通电响应联省自治,并且组织了省宪会议。

  早在3月间,他已正式接受广州方面的任命,为贵州总司令了。

  赵恒惕(炎午)先生曾就当时湖南倡言自治,及应付当时湖南内外情势种种阐叙綦详,特录如后:

  中江仁世先生文席:读五十五年十一月六日北洋军阀九七二段大著,谓鄙人以自治号召,保境息民。一方面以川、滇、黔、粤四省,成立联省自治阵线;一方面又与鄂、赣两省成联防条约云云,事实殊未能如此。敝省倡言自治,并未注重联省。意在各制省宪,合制国宪。如省宪与国宪条文有冲突时,即须改省宪。故湖南省宪,绝无联省字句。当时西南情形,卢焘主黔政,而非黔籍。故对自治极冷淡。四川省军各据防地,不能统一,仅与杨子惠(森)、熊锦帆(克武)、刘甫澄(湘)有往来,其他首领,绝无交往。云南唐、顾之争正剧,相距稍远,通讯亦难。广东客军各有防地,既不统一,难言自治,仅与许汝为(崇智)因同学关系,又有许崇清之联系,故有往来。陈竞存(炯明)及其他军要,殊少交涉。西南各省情形复杂,故不能积极以自治相劝请。仅于李宗仁、白崇禧主持桂政时,见其朝气勃勃,努力图治,全省统一,曾力劝其制订省宪,亦因湘桂交通较便,故亟思结合,成一坚固之自治阵线,庶几于省防省治,皆有大益。此为当时西南之实际情形也。至于鄂、赣两省之主政,皆为北洋军阀,绝无成立联防条约之事,不独自毁护法立场,亦且堵塞自治路线。倘有联防条约,则援鄂之役,彼岂不严词诘责耶?自问当时对时事极隔膜,政略更幼稚。(当时倘能了知如大著所述各方情形,则应付必较灵活,贡献国家必有可观。)亦因连年战事,民力凋敝,财政枯竭,即派遣代表旅费,往往筹措维艰,迟延甚久,或竟终止。如此岂能于竞争角逐之场,有以自立耶?又大著言马丁由粤赴桂林,而实际由长沙前往。我因其欲晤孙中山,故曾派兵护送。当时孙中山在桂林,急欲北伐,我以北洋势力尚盛,须整训两年,政军并修,则胜算可期。未得孙中山许可,乃与胡毅生商定湘粤米盐互换以裕饷源。军事则有两种计划:一、湘粤军分路作战,即粤军利用铁路由岳州羊楼司进攻蒲圻。湘军则由平江长寿街抄袭蒲圻,以收夹击之效。亦因湘军路线较熟,步行较便也。二、湘粤军混合作战,岳州与平江由湘粤军联合担任。请由孙中山裁定。并派参议员李汉丞至桂林欢迎,惜因陈炯明叛变,此计落空。但当时胜负之数,仍不可知。两年以后,北伐成功,则完全由蒋中正励精整军之功也。……

  此颂

  撰祺

  弟赵恒惕启十一月九日

第175章 广州军政府的颠沛

  当北方的直皖两系互争雌雄之际,南方也起了战争,南方的战争是粤桂之战,是粤军回粤,驱逐桂系之战。

  粤军成立于6年12月,这要从广州的护法军政府说起,军政府之建立,主要是孙中山的号召和海军的拥护,以及一部分国会议员的合作。可是陆军方面则依赖桂系,孙中山希望在海军以外能再建立一支革命劲旅,为军政府之中坚,但这个计划,受到桂系的阻挠和破坏,因陆荣廷视两粤为桂系的私产,卧榻之旁自不愿他人高卧。

  那时候,陈炯明希望能掌握一部分军权,因此游说孙中山,希望能统率一支军队援闽,以向外发展,可是桂系不会分拨出一部分军队,于是孙中山就命胡汉民、汪兆铭去找广东省长朱庆澜,请朱站在乡谊情分上,拨出一部分地方武力。朱在省长辖权内只指挥全省警卫军,因此答复胡汪说:如果陈炯明愿居省长公署亲军司令名义,则可拨粤军二十营交其统率,以为出师援闽的基本队伍。胡汪回报,孙中山认为此时重要的是只求有军队,名义没有什么关系,陈炯明也不坚持。可是桂系闻知朱庆澜以兵力助陈,就对朱施压力,朱庆澜被迫去职,广东督军陈炳焜(桂系)乃悉收省署新军归督军署,孙中山对桂系的行动至为愤激,派程璧光、胡汉民、汪兆铭力争,和陆荣廷再三商洽,陆始将陈炳焜调职,以莫荣新继任粤督,答允改省署亲军二十营为海军陆战队,由陈炯明率之入闽,这批军队虽号称二十营,实数只四五千人,就是日后的粤军。

  6年12月2日,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邓铿和许崇智为副司令。

  粤军出师后,不久即克复龙岩、漳州、汀州各属,闽南闽西尽入护法范围。海军的海圻、永丰、同安、豫章、福安五舰亦于12月7日黎明向潮汕进发。海陆两军同时入闽,前途大有展望,不料龙济光突在海南岛宣布就两广巡阅使,派军数千由琼岛潜渡登陆,深入粤境,海军乃回师救援,援闽的军事行动遂告胶着。

  7年2月13日,孙中山因陈炯明率粤军进驻汕头,迟徊不进,曾函促其攻闽以固边防。

  此后,广东的军政府内部问题重重,四分五裂,陈炯明的粤军在闽粤边境上不战不进不退,只求坐大,孙中山原拟以这支粤军为革命基本武力,结果只是造成了陈炯明的个人势力。

  7年2月26日,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被刺,这是军政府内斗最激烈的一幕。

  孙中山要建立一支革命的武力,以完成削平南北军阀,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中国,这个愿望是在孙于民国6年到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时才确立的,可是当时孙身边没有这样一个人才,如胡汉民、汪兆铭、戴传贤、居正等都不是这样人才,朱执信虽有冒险犯难的勇毅,可是对于军队的整训和组织,又不是专长,于是孙中山在几经考虑后,想到了蒋中正。蒋这时正在上海,孙于7年3月2日电召蒋,5日蒋由沪抵穗,一连数日与孙密商,孙恳切希望蒋留粤,先从整理粤军着手,11日蒋奉命遄赴汕头,晤陈炯明、邓铿,15日就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职。

  这时候,日本头山满和犬养毅函请孙中山赴日一行,孙因非常国会已定6月开会,所以万难离粤,特派朱执信前往,面告护法战争之目的在于恢复国会。

  护法政府内部危机重重,主要是桂系和政学系结合起来排除孙的大元帅职。5月4日广州非常国会开会,出席议员80余人,赞成改组军政府案的占40余人,多数通过,于是孙中山命居正将大元帅辞职咨文送交议会,并通电辞职。5月20日非常国会选出孙中山、岑春煊、陆荣廷、唐继尧、唐绍仪、伍廷芳、林葆怿为军政府七总裁。

  5月21日孙中山告别粤中父老昆弟,表示临别惓惓之忱,并勉以负救国及整治乡邦之责,培养民力,增进民智,扶持风俗,发展自治,采人所长,去我所短。随后即偕胡汉民等,离广州赴汕头至三河坝。蒋中正趋迓于江干,睹孙形容憔悴,不觉凄然泪下,因即侍孙赴三河坝,长谈至午夜。孙中山留三河坝数日,与陈炯明会晤,并巡视陈部攻闽战线,力劝陈冒险前进,陈不置可否。6月1日孙赴汕头粤军司令部对于军略及编制,详细指示,下午搭乘大阪商轮苏州丸启行,粤军司令部遣卫队和军乐队在码头恭送,蒋照拂一切。孙中山取道台北至日本,25日返上海,27日由上海驰电陈炯明并转蒋,电云:

  汕头陈总司令鉴:并转介石兄鉴:闻张怀芝率大兵已到赣,不日恐有攻粤之事,又闻北兵二千余,由海道至汕,登陆援龙(指龙济光),李厚基在闽兵力,日日增加。……现已在三面包围之中,地位极为危险,此时敢冒险进攻则生,不冒险则必致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否则士气日丧,响应日微,敌胆日壮,而我以可胜不可散之兵,据能战而不能退之地,必无幸免也,诸兄其速图之!

  8月30日援闽粤军进克漳州,即将总司令部移驻漳州镇守使署。

  蒋因为粤军无所作为,孙中山又留沪未返,所以也请假去上海。

  9月1日许崇智在前方督战,由各将领公推为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李炳荣、熊略、罗绍雄、邓本殷诸部皆归节制。4日蒋谒孙中山请训,因奉命返粤,5日偕邵元冲启程,13日抵汕头晤粤军参谋长邓铿,18日抵漳州总部,晤陈炯明后,检阅各方战况报告,计划进攻同安,猛击北军。

  12月13日孙中山函许崇智和蒋中正,嘱固守观变,勿萌退意,认为须保守固有地盘,维持固有武力,以为应机观变之用。

  此后国内变化甚大,民国8年6月29日孙中山函陈炯明,促其自福建回师广东。孙认为粤军此时在闽不特四面受敌,孤立无援,且给敌人造机会。故欲求今后的生存,必赖有冒险精神和奋斗决心,应把握时机,自闽回师图粤。

  民国9年2月间,驻粤滇军有二李(李根源、李烈钧)之争,广州军政府瓦解,非常国会亦分裂,反对桂系的军政府首领和国会议员均纷纷离粤。6月29日孙中山派朱执信和廖仲恺到漳州,敦促陈炯明返粤驱逐桂系,许以经济上之援助。粤军将领许崇智和邓铿等亦向陈炯明陈说。陈炯明本无意回粤,但经不起内外要求,乃与福建督军李厚基密约撤兵,由李厚基供给军费饷糈,以交换粤军撤出闽境,闽南粤军驻地由闽军接防。陈炯明私心在保全实力,不愿消耗实力,所以暗中派遣黄强、金章等向桂系及其附属派系政客暗中勾结。古应芬和廖仲恺劝陈无效,朱执信认为陈炯明反复无常,一怒而折返上海。

  孙中山认为必须请蒋中正来闽,始能促成粤军回粤重建革命基地。7月16日蒋自上海经鼓浪屿抵漳州,第二天晤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畅谈大局。这时粤军在陈炯明阴谋下,积极扩充私人军队,增编至十余旅,其中叶举、陈演雄、陈炯光、尹骥、翁式亮、钟景业、杨坤如等皆跋扈自私,与主张革命的许崇智军积不相容,蒋甚感忧虑,认为自己留在漳州无助于大局,因此折返上海,向孙中山报告一切。

  7月中旬,北方直皖战争爆发,才五天,号称无敌的段祺瑞边防军全部溃灭。南方的桂系本与北方的直系暗中勾结,因此,拟借这机会打算浑水摸鱼,计划派兵入闽,这是一石二鸟的如意算盘,表面上是伐闽,出军时就顺道先灭粤军,同时以福建地盘为饵以诱海军,于是海军林葆怿径电陈炯明,宣称不管粤军同不同意,海军都要策应桂军来攻福建。这一来,陈炯明才感到事态严重,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与桂系势不两立。

  桂系计划攻闽,迫使陈炯明决心回粤,同时和闽军联结一气,全力合作。

  8月12日,陈炯明在漳州公园誓师,分左右中三路回粤。

  以第二军全部任右翼,由永定、上杭、武平进攻大埔、松口、蕉岭、平远,由许崇智指挥,负责肃清韩江上游,占领梅县、兴宁为目的。

  以第一军之一部任中路,由小溪、平和进攻饶平、平原,而出高陂,由叶举指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