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3节(1 / 2)

  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

  实业部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

  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

  代表会对国务员名单亦小有修改,原来孙大总统是提名宋教仁长内政,章炳麟长教育,未获通过。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名单公布,各部总长中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是同盟会会员,其余各部总长都是立宪派人士中同情革命者。不过次长几乎全是同志。政府虽告成立,实业部总长张謇、交通部总长汤寿潜均住上海,内务部总长程德全则卧病租界,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则在上海洽商借款,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更因在上海主持和议,不克返宁,所以这时的南京政府,实际负责的总长也只是三位革命党人,就是陆军部总长黄兴、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其余五部部务均由次长代理。

  临时政府经参议院通过后,孙大总统于1月5日举行各部委任礼,各部成立的日期则有参差。特列如下:

  机关名称

  成立日期

  地点

  陆军部

  1月9日

  督练公所

  海军部

  1月17日

  水师学堂

  外交部

  1月11日

  原设总统府内,3月2日迁鼓楼前狮子桥

  司法部

  1月12日

  甲家巷

  财政部

  1月17日

  旧藩署

  内务部

  1月17日

  江南政务厅

  教育部

  1月19日

  交涉署(碑亭巷外务司)

  实业部

  1月23日

  劝业道署

  交通部

  1月23日

  粮道署

  法制局

  1月15日

  中协署(今肥侯府)

  南京卫戍总督府

  1月14日

  本来武昌方面和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意见就不太协和,事情肇因由于黄兴,黄兴自己已经竭力希望弥补这个裂痕,可是天下事往往是有了裂痕,只会扩大,很难弥缝。南京组府时,推举黎元洪为副总统,也是黄兴的建议,其目的即在调和武汉,不过武昌首义的志士甚多,仅让黎元洪一个人做副总统,在武昌方面看来是不公平的。当时黎元洪下面的革命同志中,最重要的有一位孙武,他对策划起义,贡献很大,起义前一天,孙武试验炸弹,不幸爆发被炸受伤,举义后孙武是军务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孙武由武昌到了上海,因为他和黎元洪接近,所以对黄兴很不好,由于和黄不睦,言谈之间,自然对上海方面的革命同志也不好。陈其美对孙武的印象便非常不佳。临时政府筹组时,孙武希望做陆军部次长,可是陆军部总长是黄兴,黄既然不欢喜孙武,自不会拉他做次长。于是孙武便被摈弃,就因此使得武汉和宁沪之间更形貌合神离。

  当临时政府的人事尚在磋商时,有一天,于右任去找黄兴,恰巧这天胡汉民、宋教仁都在黄处,黄见到这位西北革命领袖、《民立报》的主持人,便笑着说:“你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谈组织政府的人选,你有什么意见?我们大家不妨交换一下。”于表示有一件事必须注意,就是在政府人选中,应该多容纳武昌首义的革命同志。不幸于的意见并未被黄完全采纳。当时孙中山先生甫由国外返国,对于组府人事黄兴意见最被尊重,黄认为已经公举黎为副总统,武昌方面应该满意了,所以各部次长多由海外归国同志出任。至于章炳麟(太炎),原本是提名他为教育部长,未被各省代表会同意,遂告落空。章是个学问家,但个性很怪,他参加革命一心想做一个国师,想像戏台上的诸葛亮或是刘伯温,不料南京临时政府组成后竟没有他的份儿,遂使他也站到武昌方面。由于武昌不满南京组府的人事,而浙江的陶成章也与武昌接近,因此浙江一部分革命同志亦倾向武昌,使宁汉之间的裂痕更加扩大。

  同盟会在革命时期一直是个秘密组织,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才决定改为公开组织,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宋教仁、胡汉民、马君武、刘揆一、平刚、张继、李肇甫、汪兆铭、居正、田桐为干事。实际责任由宋教仁负责。

  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的观念多是“排满”的狭义民族主义,所以革命成功后,部分革命党员以为目的已达,过去结合的因素消失,加上组府的人事问题,革命的其他意见,因此分化的作用便随之发生。章炳麟的光复会本是同盟会的一个支系,辛亥光复后,同盟会主急进,章派主缓进。南京政府成立后,章即脱离同盟会,民国元年1月3日先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来张謇一派的预备立宪公会因同以江浙人士为中心之故,遂与章之中华民国联合会合并,组成统一党,以注意民生采用社会政策、发展国民经济等十一项为政纲,由章炳麟、程德全、张謇、熊希龄为理事,汤寿潜、唐绍仪、汤化龙等为参事。另一方面孙武因不满黄兴,乃约湖北临时参议员刘成禺、张伯烈等组织民社,以拥黎为号召,主张“进步主义,以谋国利民”为宗旨,发起人有黎元洪、蓝天蔚、谭延闿、王正廷、王鸿猷、孙武、张振武、吴敬恒、刘成禺、宁调元、张伯烈、汪彭年等。这个民社可说是以湖北人为中心。

  章炳麟有学问,古怪,是个大胆敢说的人,孙大总统对他很优容。在南京组府时,章有一信给孙大总统,请戒饬左右,孙中山先生以章素好诋诃,不以为意。章遂再上一书云:“……武昌倡义,曾不二月。南北肃清,首发难者不敢居功,而况吾侪鼓吹之士?……仆亦尝与人言,孙君今日莅中国而总群黎,非复曩日秘密结社时也,宜屏去幸人,委心耆秀,东西从者三数浮浪之人,一律资遣归国,无令杂处,然后搏精一志,劳来四民,南方虽弱,足勉自成就,尝传达其言于汪兆铭……箴规不听,不得不着之报章……仆虽浅拙,亦尝涉历世变,死生之分,一系于执事耳。”孙大总统对这位狂妄的国学大师不以为忤,还聘为总统府的枢密顾问,其聘函典雅可诵,有谓:“执事目空五蕴,心殚九流,撷百家之精英,为并世之仪表,敢奉国民景仰之诚,屈为枢密顾问。庶几顽懦闻风,英彦景附,昭大业于无穷,垂型范于九有。伫盼高风,无任向往,急惠轩车,以慰饥渴。”从这封聘函可以看出孙大总统的豁达大度,实在是一位伟大的开国领袖。

  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是在民国元年1月28日上午8时正式成立,议员到会的有17省38名议员。孙大总统致祝词,然后黄兴、蔡元培、居正、马君武相继演说。最后推选林森为议长,王正廷为副议长。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先生和17省代表所组成的参议院之间,始终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古老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国旗,及至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清朝才制定国旗,当时决定以“黄龙旗”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旗。龙是个抽象的东西,封建时代它代表皇帝,而黄色则是清朝的代表色,“朕即国家”,所以黄龙为清国旗是很合理的。可是龙只在中国有象征意义,对西方各国则毫无意义,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动物,加上早期的黄龙旗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国旗在世界国旗史中还没有,三角形旗上的动物又是大家从来未见过的动物,洋人不知龙为何物,只好叫它是一个“有爪之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