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米花0316(1 / 2)

1980年11月

阿木出院的时候,情况并非那么糟糕。医生说第一是生命没有危险了,这个是显而易见的,米花觉得医生在说废话,阿木好好地。然后就是存在继续恢复的希望,虽然他现在还不能练习住着拐杖行走,但医生说是可以的,并且为了激励阿木,医生还让他们早点去买拐杖。放在床头,给他再生的希望,医生这么说的。最后就是阿木可以自己排便了,不用米花再手工排便了。

回去吧,祝你们新的人生不再有意外!年长的主治医生最后是米花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但是米花其实一知半解的话。

出院后,米花就去了阿木的单位,是单位签约的她,谈阿木后续的处理问题。单位给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案,阿木以后就拿单位最低基本工资,米花拿400元一年照顾费。

阿木想了想,第一条他提出要拿平均工资而非最低工资。他的理由是自己一直是出色的瓦匠,出勤率也高,不该按单位小工的标准给补偿。单位领导同意了,这也是他们原来设定的谈判结果。阿木他们没有质疑米花的照顾费,在当时一个农民一年也就200左右收入的年代,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条件了。只是阿木他们没有想明白也没有预见到一点,那就是以后会有物价上涨,还会有公转私的变革,会有工资结构的变革。而工资结构的变革,在企业公转私的时候被新的老板利用,在后来物价飞涨的年代,给了阿木一家重重的一击。

他们无法预见到,即将发生的时代的变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预谋抛弃他们了,看似劫后余生的生活其实还将劫难无数。

但好歹,现阶段他们安定下来了,在米花看来。她渴望着安定,她可以降低一切标准,最好安定。

村里的人都很同情米花,一个看清的女人,养着一个瘫痪的老公,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面对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不是什么一咬牙就可以过去的事情。

米花初时的确得了一些照顾,但慢慢地这些照顾就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那时的社会每个人都很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有限的资源。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催化的,但没有物质的文明是空中楼阁,水中花月。这短暂的照顾也是如此,很快就轰然倒塌了。

米花出去的时候,会把阿米需要的东西放在他的床头,他伸手就能够着的地方,包括尿壶。

隔壁村有个因为修车的时候千斤顶故障被压断脊椎的男人阿良有几次来看过阿木。他们是很早就认识的,阿木以前也说起过这个人,但是不太和他交往。

米花出门,都会和阿米说一下去向,比如去买菜,比如去买化肥。阿木一开没开始都是点头,说去吧。但慢慢地,阿木开始主动问米花去哪里,去多久。米花初时以为是阿木怕孤独,所以也没多想,尽量快去快回。

那是10月的一个下午,米花去乡里买农药,她骑着28寸的大自行车,沿着小路骑,居然遇见了小时侯的玩伴。那是个出嫁去了别的乡的姑娘,他们很多年没见了。故人相逢,说起过去想到现在,不知不觉就聊多了。

米花很开心,这半年多她一直无处话心酸,和姐妹也不想多说,甚至因为出门少,见面也不多。而这个发小的出现让她有了排解的机会。等到她发现时间不对的时候,她慌了,想到阿木一个人孤独的样子她马上告辞往家赶,忽然的结束让女友愕然。

米花到家的时候,看到阿木睁着眼睛望着屋顶。米花忙上前问他怎么样。阿木问,怎么这么晚?

米花说见到美红了,很久没见聊多了。

阿木问是那个嫁到隔壁乡的美红?米花说是啊,你说巧不巧?

阿木冷哼了一下,目光变得异样。

米花莫名其妙,没有往深想,就以为阿木生气自己晚回,忙说下次我注意早点回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