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42(1 / 2)

  与此同时,他们也羡慕着后世的技术。

  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20-44倍,每亩最高产量可达4-5石。

  这是什么概念???

  李悝:这就是我想要的“尽地力”吧!

  在某一时空里,一名十分有文化的老农看见天幕的展示,不禁在田间唱道:

  “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五担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按照后世的说法——

  他们多提倡集约经营、少种多收,通过提高土地的“单产”,来增加“总产”。

  如果盲目地扩大种植规模,效率其实是低的。

  恰似老农所言,耗费气力。

  西汉时期。

  氾胜之也看见天幕,并且为之震撼。

  他也提倡一种“区田”,希望可以在小面积的区田之上,集中各种精耕细作的方法。

  然后,争取高额的丰产。

  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比“广种薄收”要更为节省的。

  同时,在对土地的利用上,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也不如少种多收。

  当然,他们的观念与思路,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境况之下。

  但与后世,也只是表述之别罢了。

  李悝、荀子、氾胜之、许行,无数人在不同的时空里,透过天幕看向未来。

  而未来之人,却给他们述说起了从前。

  【最初,人们选择山林作为耕地。】

  只见天幕的动画里,衣着颇为原始的人类,将山林里的树木一棵棵地砍倒。

  他们晒干这些树木,然后烧掉。

  再之后,这些人类在没有翻土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直接开始进行播种。

  动画里的年岁,开始无限拉长、变幻。仿佛存在着一只无形的、操纵着时间的手。

  种子发芽、生长,结成粮食。

  在进行了一轮收获之后,这些人类将这一片农田抛弃、废弃,迁徙去了别的地方。

  他们又找到了一处山林,将山林里的树木砍倒之后,晒干、烧掉。

  然后继续进行播种,没有翻土。

  周而复始,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种过很多的土地,也舍弃掉很多的土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