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1 / 2)

  皇帝、诸侯国君,他们都在全力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希望国力强盛。

  欧冶子与干将,也不再全力于铸剑。

  他们各自开始研发新型的铁制农具,以及其他的铁制器具,还有更复杂一些的钢铁用具。

  曲辕犁、指南针,现在都不成问题了。

  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分别请欧冶子、干将,负责带领各自国内的钢铁制造业。

  有时候一些布衣平民前来请教。

  就能看见欧冶子坐在门口,教他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有话说:

  本章参考:《天工开物》等

  第57章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

  战国初年, 李悝为魏相。

  他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自从水碓、筒车等工具的出现, 他们魏国农业的发展,踏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伴随着对炼铁、炼钢的支持, 魏国民间的钢铁行业,也开始兴盛起来。

  于是, 需要用到铁制组件的曲辕犁,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平民百姓的农田里。

  这时候的李悝, 还并没有完全满足。

  现在只是这些农具的使用, 减轻了农人劳作的负担,但土地的产量还是个问题。

  他认为土地的潜能, 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每亩土地, 应该要产出更多的粮食。

  对此,李悝提出“尽地力”的主张。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每一分地力, 让每一亩地, 都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谨。

  治田勤谨, 每亩土地将增产三斗。

  不勤谨, 则减产三斗。

  如果是方圆百里、可以垦田六百万亩的土地, 粮食总产的增减,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这幅度, 大约是十之二。

  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区别了!

  战国末期, 赵国。

  荀子在看见水碓、筒车、曲辕犁的兴起过后, 同样也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他们现在, 已经拥有了非常厉害的农具,但是土地的产量,依然没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样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种地,就能亩产数盆,一年收获两次。

  他们多抱有一种“广种不如狭收”的想法。

  盲目地多种,不如少种多收。“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却不知,后世的土地粮食产量如何?也是他们的这种思路吗?

  这一天,李悝与荀子看见了光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