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定做装备 11(2 / 2)

红儿笑道:“那是当然,三公子知书达礼,哪是奴婢能比得了的。”

ps:解释一下,有人会问,作为大家公子,怎么区区几百两银子还要向自己母亲要呢?其实并不然,这个时代的银两购买力还是很强的,

刘璋一路狂奔来到自己院里,看到徐晃正在那举石锁,刘璋走过来说道:“公明别练了,走,跟我出门。”

徐晃放下石锁问道:“去哪里?”

刘璋瞪了他一眼:“还能去哪?当然是去给你打造装备了,你不会已经忘了吧?”

徐晃憨笑道:“怎么会忘呢,我看主公好久没回来,还以为要到明天了呢。”

刘璋拉了他一把:“快点走吧,明什么天?这个装备还不知道几天才能做好,早一天拿到,咱们才能早一天回去。”

徐晃笑道:“主公所言甚是。”

两人来到城内最大的“陈记”铁匠铺,据说这里的老板,师承欧治子一脉,也不知道真假,不过风评不错,而且质量也是上乘,很受城中达官贵人的喜爱。

两人走进去一看,只见是个巨大的展览台,展台四周分布着很多木桩,上面披挂着各类铠甲,一个小厮看到两人进来,赶忙上前招呼:“两位客官需要些什么?”

刘璋把徐晃拉过来说道:“给他定制一套盔甲,再定制一把武器。”

小厮一听马上来了精神,这可是大主顾啊,一般人来也就是买把刀剑啥的,最多也就是定制把兵器,铠甲可并不多见。

东汉并未禁止民间售卖兵器铠甲,不过有数量限制,再加上昂贵的价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小厮给两人详细介绍:“两位贵客请看,这里各式铠甲应有尽有,这是黑光铠,这是明光铠,这是两裆铠,这是环锁铠,这是马铠,这是札甲、这是鱼鳞甲、这是盆领铠、这是襦铠、这是筒袖铠。”

刘璋听的神晕目眩,没想到东汉已经有这么多类型的铠甲了?

其实刘璋不知道的是,这只是在帝都,其实在军队里,除了特殊兵种,如陷阵营、虎豹骑、白毦兵、大戟士等外,一般部队着甲率能有四分之一就已经是精锐了。

重甲步兵才是全身铠,刀盾兵一般都是半身铠,这也只是部队的前锋才会着甲,像弓箭手还有轻骑兵,一般都是皮甲,只有高级军官才会穿上述的这些铠甲。

史籍虽然没有具体记载过,但曹操有一个文才横溢的儿子——曹植,在曹操逝世后写了一篇《先帝赐臣铠表》:“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曹植这篇表章当然不如他的《洛神赋》、《白马篇》那么着名,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三国时铠甲的珍贵信息: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和环锁铠(马铠暂不论)。

铠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三国时期上承两汉下传两晋南北朝。根据两汉和两晋南北朝的铠甲资料,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还有札甲、鱼鳞甲、盆领铠、襦铠、筒袖铠等。

根据铠甲的构件、结构和工艺,札甲、鱼鳞甲、环锁铠是当时铠甲的基本类型,其余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盆领铠、襦铠、筒袖铠等,都是在这三种基本铠甲类型上的样式变化和组成变化。

三国时期的铠甲材料,铁铠已替代皮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在甲式上,笨重、防护力和活动性不强的板甲已被淘汰。

鱼鳞甲出现于春秋战国。造甲的工匠从鱼得到启发,发现鱼鳞的构造和排列既保护了身体,又可以随意活动,遂模仿鱼鳞发明了鱼鳞甲。

鱼鳞甲是用绳索将一端平直、一端呈舌状的钢铁甲片,像鱼鳞一样叠压编缀在皮件上,稳定地构成一体,抗御钝器的打击时,表现为板甲一样的整体;而在抗御箭镞、枪刺一类尖锐兵器打击时,坚硬倾斜的甲面可使箭头或枪尖滑过,因此防护力很高。宋朝时曾对鱼鳞甲进行测试,在百步外用强弩射击,箭镞虽然射入盔甲,但在层叠交错的鳞甲抵抗下已经卷曲损坏,丧失了杀伤力。

精良的鱼鳞铠甲全套所用的甲片可超过2200片,制做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只有统兵大将和显贵才能穿用。

札甲是主要使用长方形甲片的各种铠甲的统称。因为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得名札甲,也称为甲札。

札甲的身甲部分使用较大的长方形甲片,袖甲使用较小的甲片,从下到上层层反叠,以便臂部活动。但总的来说,札甲的活动性要比鱼鳞甲、锁子甲差;对箭矢、枪矛等尖锐兵器的防御力要强于板甲和锁子甲。

札甲历史悠久,工艺相对简单,价格也相对低廉,是三国时期较为普遍的铠甲种类。一般将士都穿着札甲,只是式样不同,这就是军队里普通士兵所穿戴的甲胄。

环锁铠就是通常说的锁子甲,也称为连环铠,是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服状,甚至可以做成整体的“套头衫”。每个铁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

环锁铠的最大优点是相对柔软,轻便灵活,对劈、砍等打击有良好的抗御能力,尤其适宜骑兵将领作战;缺点是对尖锐兵器打击的防御力不如鱼鳞甲和札甲。当然制造精良的环锁铠对箭矢等也有不错的防御力,《晋书·吕光载记》描述这类铠甲中的最高品:“铠如环锁,射不可入。”一般来说,铁环越细小防护力越好,间隙要能不让箭镞、枪矛尖扎入。

董卓为防人刺杀,朝服里面总穿有软甲。《后汉书·董卓传》记,诛杀董卓时,李肃用戟刺,“卓衷甲不入,伤臂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