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甚合朕意(2 / 2)

一个“又”字,暗示着皇帝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但张九龄仍直言道:“牛仙客的确有功,奖励他一些财帛便是,牛仙客其人目不识丁,要对他委以重任不是让天子被天下人耻笑吗?”

天子大怒,愤然道:“怎么什么事儿都得你做主?”

三位宰相心知肚明,陛下这是想起旧账来了,他说的“什么事儿”不是牛仙客,而是另一桩,让他心里的气过了半年还没消的“事儿”。

这一肚子的怨气是因为半年前张九龄当着满朝臣子的面丁点面子也没给他这个当天子的,所以天子当时也硬气了一把,就是没听他张九龄的。

是关于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一份奏报。

他手下有个叫安禄山的将军在讨伐反叛的奚人和契丹人的时候过于轻敌又罔顾军令,差点导致全军覆没。

战后,张守珪气恼至极,准备杀了安禄山以震军纪。

谁知那安禄山也不是个坐以待毙之人,在行刑前,他大声呼叫:“使君,你难道丧失了消灭奚人和契丹人的斗志了吗?不然你为什么要杀掉这么厉害的安禄山啊?”

这话说的真是好不要脸。

但听到喊声的张守珪也觉得安禄山的确是一员猛将,就这么杀了也是可惜,但是自己又不能篡改军法,于是就将他送到京师,留待中书省发落。

张九龄见到此人后,大惊失色,道:“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张九龄认为此人不能免死。天子却不以为然,他有些惜才,准备敕令将安禄山免官,让他以平民身份继续领兵御敌。

张九龄在满朝文武面前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言之凿凿道:“此人不除,他日必为国之祸患!”

“区区一个小民,哪里就成了国之祸患!”

天子眼见自己被张相逼的,在群臣面前第一百三十二次下不来台,他终于忍无可忍,丝毫没有退让,厉声道:“张相不必再危言耸听,朕意已决!”

张九龄还要再辩。

天子勃然大怒,愤然起身,满朝臣子惶恐叩首,大呼天子仁爱圣明。

张九龄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今时同往日,诸事不顺意。

“都散了散了,散了吧!”天子背转过身,唉声叹息。

裴耀卿临走还不忘嘱咐一句:“还请陛下三……”

“退下!”

待张九龄和裴耀卿走后,天子抬起头看向这空旷广阔的宫殿,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怎么就没人为朕考虑考虑呢?

天子感到孤独,但他并不孤独。

李林甫还没有走。

“你怎么还没走出去啊?”天子好奇地问。

李林甫正慢悠悠地走一步晃三晃,低着头像是在找东西。

听到天子问话,他转过身回答:“微臣刚才在这儿掉了个小玩意儿,找不见了。唉,这眼神儿也不好使了,算了算了,不要了。”

李林甫拱手作揖,转身要走出大殿,正灰心丧气的天子走了过来,低下头看看地上,问他:“你掉的是什么东西啊,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呢?”

李林甫微微笑了笑,道:“微臣自己的东西,可不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嘛,说不要就不要了呗。”

天子正低头帮他寻找,闻言一愣。

他抬起头看向李林甫,不觉间,低声呢喃道:“是啊,自己的东西,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李林甫拱手禀明圣上:“陛下何须烦忧呢?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不过是陛下的两处宫殿罢了,自己的地方,随时都可来往行幸,微臣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延期的必要。”

“爱卿说的极是,可这……”天子有些犹豫。

“陛下是真龙天子,自是吉人天佑,皇家威仪安危有禁军护卫左右,至于说二位宰相担心御驾妨碍秋收,那么只要免除沿途各个州县今年的租税即可。”

天子听罢,龙颜大悦:“还是李相能为朕分忧啊!”

李林甫躬身,高声道:“微臣定当竭力护佑陛下返回长安!”

言辞凿凿,志得意满。

李林甫临走时又道:“至于牛仙客的事,陛下也莫要动气,天子想重用一个人,何必一定要会写文章呢,只要有才能就行了。”

“爱卿所言甚合朕意!”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