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特色腊汁肉夹馍30(1 / 1)

西安的本地特色小吃,腊汁肉夹馍,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这种做法的;以前有个说法,是慈禧西逃西安时御厨留下来的,这个说法虽然无法考证,但是从它的做法来看,说它出身名门,恐怕也是不无道理的。

这个馍现在很多地方写成白吉馍,正确的写法是白剂馍,剂就是剂子,生面揉成的那个面团,白剂馍就是白面做的馍。可能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馍都是白面做的,有什么稀奇?但是至少在五六十年前,白面还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一般人家也是吃不到,甚至有的人家过年都不一定能吃得到。现在听起来都好像是天方夜谭,但是去问问老人的话,这是曾经存在的事实,所以这个腊汁肉夹馍在过去应该并不是普通大众食品。

做白剂馍的炉子分上下两层,上面烙,下面烤;用的是炭火,木炭的价格可比煤的价格要高多了,这种炉子过去很常见,现在想在网上找个图片却都难了。这种炉子做馍速度不快,满打满算一个炉子一次也就是能出10个馍,这样的出品速度做大众小吃的话,显然是不太合格的,这一点我也觉得它最初的来源也可能并不是大众小吃。

在一些有名的腊汁肉夹馍店,经常看到排队的,一个是他出品速度确实慢,另外这个馍要现烤现吃才最好,就是现在用了电烤炉,一次能烤很多馍了,但是店家仍然要控制这个速度,因为这个馍放凉了以后就不好吃,又不太好加热,如果你再烤一下的话,它的就有点表面就有点硬了、而不是脆了。

做腊汁肉用的肉过去也是有讲究的,只能用硬肋条肉(我觉得现在对动物油有点妖魔化了,纯肉的肉夹馍已经出来很久了,根本就不是过去那个味儿了),而且不能把排骨切下来另卖,要把那个肋骨一根根剔出来,然后把肉切成大概10多公分宽的条,在下锅以前还要用白棉线把肉给捆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肉在煮的过程中散开不成形。

肉煮好以后捞出来放到大盘子里,不能带汤,吃的时候要切成大片夹在馍里,而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剁成肉渣渣;另外切馍的时候,不是从馍的正中间切开的,是从1/3处切的,这样切开以后薄的那一面比较脆,会增加一些不一样的口感;厚的那一面可以吸附肉里的油;一直以来标配是粉丝汤,实际上按以前的那种做法,肉、馍、油很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可以不用就着任何汤水就能全部吃完的。

从馍的用面,炉子的出品速度,用的木炭以及肉的选料、捆扎、切片等等细节上来看,西安的腊汁肉夹馍是比较讲究、比较注重细节的,而这些都提高了它的制作成本。

腊汁肉的腊字我猜测本来有可能是蜡烛的蜡,因为无论是腊或臘字,这个肉的做法和季节和祭祀都没有关系;在吃这个夹馍的时候,特别是冬天,里面的油滴到桌子上你可以看一下,和那个蜡烛滴下来的蜡滴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西安目前几个有名的店铺,东关吉祥,我觉得目前是比较好的,他家的优质是十四块比王魁家还要便宜一块钱,但是肉量感觉还要稍大一点;王魁也算是比较接近传统做法的;过去最有名的樊记现在多少有点落寞了,国营企业,现在没有倒闭,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还有张记子午路,他家的夹馍,我觉得总是比第一梯队要差一口气;另外经常要排队的那个秦豫,虽然历史也不短,但他家现在的馍已经不能叫白剂馍了,改的馍又厚又硬,我觉得已经可以把他家剔除出西安腊汁肉夹馍的行列了。

以前在东关互助路十字东南角上的东关李记,我才觉得是西安肉夹馍里最正宗的做法。他们家的历史其实也很久的,大概五六十年代就在东关卖,老爷子叫李科久好像,后来政府不允许个体经营,老头就去了四医大食堂(现在的西京医院)。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女儿在互助路十字东南角摆摊卖早点,后来后来逐渐扩大到固定门面,他们家就是用传统的做法,一直都是切片夹馍,他们家卖馍的时候,王魁家我是基本不去的,可惜后来不知何故歇业了,非常的遗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