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79(1 / 1)

一开始构思这本小说,是因为一首叫风雨河的歌,所有前期的想法都是围绕着小船上互诉衷肠这个核心来构思的,我这个人知道自己坑品很不好,以往被一首歌触动来写的小说实在很多,自己也没想到这么一写就写出来一个比较长的小说。可能初期的时候有很多想法不明晰,过后有时间的话我会加以修改,趁着我的头脑还热乎,我也来捋捋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我想表达的事情吧。我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挺多,真说起来可能只是想和大家讲讲关于十七的故事,而非要传达什么,只不过在描写十七的故事途中,我通过十七这个人物表达了一些我的思考。

小说的名字是云雨揭谛剑,云和雨是男女主角的名字,但是揭谛剑的云剑在岑淼手中,雨剑在岑云期手中,有点阴阳互补的意思,但是说阴阳好像对性别有所暗示,我只需要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所以取了“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的含义。揭谛剑这个名字我是从粤剧白蛇传里知道的,青蛇白蛇所持的剑叫做天地揭谛剑——“你有金刚伏魔杖,我有天地揭谛剑一双。今尽与你拼一场!看这法理规千行,管得了众生凡心向”,但是写真情对抗天法我又觉得不是很新颖,所以我想的是真情对抗自由、永生这样的概念。当然,这只是岑淼的想法,她是一个很看重真情的人,起初我想把岑云期设定为白蛇那样的女性,把程湛清设置成男性,可是这样的话程湛清很难写得比二岑更加亲密了,这不完全变成白蛇传了吗!如果岑云期和程湛清都是女性,未免会显得燮阳这个师父有点可疑,为了防止大家一开头就觉得他老不正经,还是把岑云期设置成男的了。

世界观上我没采用传统仙侠的世界观,仙和人的朝堂没有分开来,我觉得只有足够雄才大略的人才会有这种包容心,所以背景设置在初唐。这种设定也注定了——一旦有人心怀社稷,ta就成不了仙。岑淼其实有点这个意思,她关于心怀社稷的理念其实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从师兄师姐处继承的,她关心的不单纯是社稷,更多的是师兄和师姐的理想以及他们存在的世界本身,她需要的也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活,所以成仙对她这个涉世太深的人来说是空洞的、无关的。对于成神的理解,在她和裴珏的辩论中我已经表达出来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

另一个世界观是只要有人登仙,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成为新世界规则的制定者,而每个世界都和创造者的性格息息相关。创造镜后界的僧人应该是道德标准比较高的人,所以镜后界才会有收押所有煞气和妖魔的属性存在,而创造无尽藏的登仙者我没有提,她是僧人的道侣,性格更冷僻一些,所以无尽藏很冷、是死去的世界、布局像一个棋盘、也不是随时都能进的。故事的最后李岱月成为了创造第三个世界的人,她是公主,所以创造出来的世界更加纸醉金迷一些,希望我有机会可以描述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

感情线上我没有赋予男女主太多的别扭和难关,基本上水到渠成地就在一起了。我觉得岑淼需要的也并不是刻骨铭心的恋爱,而是更像稳定、信任、永远陪伴这样的东西,而岑云期需要的东西其实和她差不多——可能师兄还更需要名分一些。一开始我想把师兄写得像个愉悦犯,开头是他追杀别人闯进了云浮村,云浮村饥荒,走投无路了,于是十七的娘打算把十七卖掉,师兄没什么好拒绝的,他可能觉得买一个小孩子很好玩,所以就买了——嗯……结果越写他越像个流泪史莱姆,自己坚强了几年变得硬邦邦还沾了灰,需要浇点水洗一下。因为他俩这样彼此靠近,所以在取名字的时候我让十七姓岑,也就是她要告诉所有人她和师兄难舍难分,可能那时候她的心性不算成熟,还有些偏执,所以后来我给她再取名字时,我觉得需要一个更有期盼和愿景的名字,于是取了“玄思”——她真正开始思索除了执念之外真正的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其实比起岑淼,我更喜欢玄思这个名字。

可以说正是岑淼对感情这种东西的执着,这篇小说的总体架构才得以存在。剑灵对她说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的时候,她还有些懵懵懂懂,但是最后她经历了更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被感情和欲念充斥着的不自由。在岑淼看来,凭虚御风、羽化登仙并不是人间的第一快哉事,她更喜欢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她希望每一个她信任的人都能拔出那把验证永不背叛的揭谛剑。我想她想做的从来都不是逃离自己儿时寒冷的冬夜,而是想从中找到一点温情的所在。我相信一个人会用很长的时间去治愈自己童年的不愉快,但是岑淼一开始的这种求索和她最后的求索,其实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大概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她以一种不会伤害未来自己的方式拯救了过去的自己。

在写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因为有幸投身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所以其实对岑淼童年时的经历以及她面对很多事情的态度上,我是缺乏共情的,每次我写人物情绪都抓耳挠腮,有的时候为了共情自己边写边喘气(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女主角,现在也不好说自己究竟有没有把她写得很好。她虽然家庭不好,有时候看上去太精于算计,可能并不算很讨人喜欢的女主角,但是我在刻画她的时候,有感觉到自己从她身上得到的力量,在我看来,十七是一个坚韧的女性,在她成长的路上,一开始她选择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后来明白过来后转而依靠师兄师姐给予的爱护,在发现师兄师姐的微妙敌对后,她生发了一种自己必须从“孩子”成长为“家长”的心态。当然,除了她心理上的强大,我也把自己很喜欢的其他理想元素安在十七的身上,比如她长得很高挑、很结实,喜欢和师姐撒娇,后期剑术高超等等。

然后我的主要困难就是感情戏,因为不太会写心意相通的过程,所以我一开始就把男女主角设置为师兄妹。初稿拿给妈妈看时,妈妈评价我的男主角像是挂件,现在虽然改了,但是总感觉岑云期的挂件身份好像没有完全去除。从好的方面来看,因为这一点我能花更多的时间描写十七做别的更重要的事情,坏的方面当然就是一直写到百分之八十这俩人还在师兄师妹……

最大的阻力还是这篇小说是我目前能力所能及的最长的小说了,可以说写到最后靠的不是我对人物的喜欢,而是一种我列了计划所以一定要给它打勾的执着。有的时候可以连着四个小时写一万多字出来,有的时候一天屁也崩不出一个,要是中间因为学习的事情停了很久,打开word的时候会有一种织毛衣花纹织了一半、千头万绪懵然不知的感觉。我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审美都很老套,有的时候看自己写的东西会怀疑这真的有意思吗?但是问完又知道自己就算知道没意思也不会改——因为全凭意志力是不行的,我得写着写着自己也获得愉悦才行。

或许有些读者已经看出来,这本小说不完全架空,参考的是太宗至武则天时期的历史事件,主要参考书目是孟宪实学者编写的《武则天研究》,涉及到的人物除了丞相我是无感外,其余的人物我都很喜欢,这也是支撑着我写完这本小说的一大理由。因为不想让故事情节完全囿于历史史实,我改了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改了很多人物的名字,长孙取这个姓氏源头之一的“元”姓,“武”换成她母亲的姓氏“杨”,王皇后的“王”也换成母亲的姓氏“柳”,本身这二位能当上皇后,离不开母亲/母族的支持,而且换过之后一杨一柳,反而更“登对”了。我写的男女主角,也大有复制粘贴高宗武后的感觉,我希望他们虽然亲近,也希望他们经常吵架、争执,重归于好——而这不妨碍他们是最好的伙伴。除了是情侣之外,他们也是最亲的亲人,世人都知道这两人平分秋色、天生一对。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我要感谢给我修改意见的朋友们和我的妈妈,还有各位读者们。

当时若不是因为我的朋友点名要看“充满少年气”的小说,我可能构思不出这么多可爱的配角,訾玉林、叶师骁、李岱月、霍观……虽然后期的斗争中他们出场不多,我写出来的少年气也越来越弱,但是我同样喜欢这些配角。我的脑子里经常会有他们没出现在故事里的样子:訾玉林刚被文廷秀接走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个别扭小孩,企图往自己妈妈身后躲,后来就长成了一副想要看世界燃烧的感觉;我也会想到叶师骁刚到并河时兴致勃勃探索学宫,突然发现众多修道者里面有个宋星纹特别喜欢读书,然后扯宋星纹的经史子集来读,又读不懂的样子;包括宋星纹,他是怎样从一个落第秀才偶遇了刚杀完人的文廷秀,然后被推荐到并河学宫的,应该是一个山野破庙,宋星纹只是一个沮丧地去游山玩水的书生;比如霍观,他从山匪成为大名鼎鼎的释恶刀,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在一个雨夜,千里走单骑去为未婚妻子砍下仇人的头颅;还有李岱月,她的母亲被皇帝骗走了真心,忧郁而死,她是怎样从冷宫里凭借马球赛赢得父皇的喜爱,藏住并且消化了自己的过往,安然接受自己的公主身份的……诸如此类,有些我会酌情在二修时加进文本里,有些连我也不太知道,比如追暮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与众不同,他的过去是什么我也不太知道。

我的妈妈在看过我的初稿后,建议我去看金庸,虽然读完金庸再打开文档总让我感到无力又迷茫,但是也是在和妈妈散步的时候,我逐渐建立起了整本小说的框架,虽然我写的燮阳和初稿的挂件师父相比也好像没什么进步,在看《笑傲江湖》的时候师父已经离被杀不远了,但是“我想塑造一个岳不群一样的人物”——这样的野心还是有,下次有机会我再试试吧。在我写到第三卷的时候,我妈妈和我一起去洛阳旅游,看到了高宗武周时期的雕刻以及很多文物,也给了我很多灵感。

我很少看小说的数据,但是每次登录上传存稿的时候,我看到收藏量有所增加,都会有种紧迫感,于是更加紧张地往下写,因此特别感谢一直看到最后的各位!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继续使用这个世界观构思一个新的故事,存稿足够让我有把握的话就会上传。最后再次感谢大家!我写完啦!!!!!(奔走(欢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