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9(2 / 2)

大家都说她是当少奶奶去享福了,哪里需要工作,以后真的成了老板娘,说不定管我们的就是她了。

艳兰听了心里还是隐隐感觉不安,我始终认为,伟杰并不会娶她回家。

几个月后,艳兰在书店看书时意外看到了兰梅,开始艳兰还不不敢确认,等走进了一看,才确认确实是兰梅,看到脸色苍白、神色憔悴的兰梅,艳兰吓了一跳,追问起来,她才告诉我这段时间的事情。

跟伟杰同居不久后,兰梅怀孕了。她欣喜若狂地告诉伟杰这个消息,期待他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娶她为妻。

然而,伟杰只是淡淡地告诉她,现在还不是时候,去流掉吧。兰梅犹如被当头一棒,愣住了。

再后来没多久,兰梅又怀孕了一次,伟杰以同样的理由让她去流掉,说自己目前还没到结婚的时候,愿意就等不愿意就分手。随后又花言巧语地哄她,让她等于自己事业有成时就好好当老板娘。

兰梅一个乡下女孩,现在又不上班,伟杰是她在广州的唯一依靠,也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即使开始感觉不对,她也不敢贸然分手。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在伟杰的哄骗下,做着当老板娘的梦。

这一次跟跟艳兰相遇,兰梅又再次怀孕了,她提到了结婚,伟杰这次再也不哄了,直接冷脸说了分手,临走甩给兰梅一千元现金,还要让兰梅搬出去。

艳兰陪着兰梅在离工厂不远的城中村,租了一个小房间,安顿好后,陪她去了医院,流掉这个不该有的小生命。

兰梅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恢复期。期间只有艳兰每天下班抽空去探望照料,伟杰再也没有露过脸。艳兰知道她需要面对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灵上的创伤。

经过多次的流产,兰梅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想留在广州高强度的流水线工作,恐怕她已经承受不了。

兰梅的经历让艳兰唏嘘,没想到那个像花朵一样的漂亮女孩在花一样的年纪,不到一年时间就迅速枯萎了。

这件事对艳兰的触动非常大,在这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什么样的人都有,肮脏的,邪恶的,变态的,扭曲的,当然也有美丽的,善良的,正义的。这也是第一次让艳兰感受到社会的复杂与百态。这件事也让艳兰明白原来美丽并不能保证什么,只有独立和坚强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即使是最底层的打工妹,也要凭着自己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为此艳兰特别写了一封信,向新华吐露自己的迷茫和苦闷:

新华哥:

展信悦!眨眼间,我们分隔两地已近一年,自从你到外地流动打铁后,我便很少能收到你的信。我写给你的信你应该也都没能及时看到。你最近还好吗?一个人在外面既辛苦又孤单吧?你的流动铁匠铺现在怎么样呢?上次收到你的回信,你说流动铁匠铺很有意思,路上能见识各种有趣的人物和事情,你自己能够乐在其中便是很好的。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是很辛苦,一定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尤其是有个感冒发烧什么的,没人在身边是很痛苦的。前段时间我不小心感冒了,有两天没去上工,幸好有工友们下班了帮忙照看着,但是内心还是很孤独无助的。

新华哥,你在外面有多久没回家了,家里情况还好吧?书求伯和伯娘身体还好吧?听说你三弟爱华要去当兵了。我记得建华哥那会的梦想就是入伍当兵,可惜后来牺牲在建桥的工程上了。每当想起建华哥我都觉得特别惋惜,如果他不出事,这会应该已经在部队带上几年了,其实他是真的适合呆在部队。不过爱华这次如果能入伍当兵,也相当于圆了建华哥的一个梦想。

现在村子里变化应该挺大的吧。听我爸讲,包产到户后,现在家家户户粮食都丰收,大家不用再饿肚子了。听说我隔壁邻居明年就打算建新房子,大家生活是越来越红火了。现在政策好,各家各户投入生产的积极性更高了,对工具的需求也越大。听我爸讲铁匠铺现在每天都比较忙,我妈没事就帮着我爸打下手。生意好了,家里收入也好了,我在这边虽然辛苦,但是相对家里的收入我的工资算很可观的。我每个月工资大部分都寄回去了,过两年攒了钱就把家里的旧房子翻新下。

新华哥,其实我最近心情一直很低落,给你写信也是想分享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只有给你写信我才觉得自己的心灵是有所归宿的。作为一个女孩子,一个人在广州这种大城市打工我觉得特别孤单。大城市里面各色个样的人都有,他们不像咱们村里的人,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有什么事情也是想什么就说什么。这边的人我有时觉得很难琢磨,有的人可能当面对你很好,对你考嘻嘻的,其实背后指不定讲你什么坏话。有的人今天可能还和好朋友一样跟你相处,明天可能就因为一点点小事跟你翻脸。

厂里有的男的专门骗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小妹子的感情。这边的女孩子情感一般都比较脆弱吧,都是年纪轻轻远离父母家乡,刚来那会我们想家了经常就躲在被子里面哭。情感的匮乏导致好多年纪小的女同事碰到有男孩子对自己好就会觉得格外亲切和有安全感。跟我一起的我们枫树镇的一个女孩兰梅,之前跟你提起过的。因为人长得漂亮被我们厂长的儿子看中了,情感匮乏,让她碰到对自己好的就容易产生依赖,更何况是厂长的儿子。结果几个月时间两个人在一起,据说孩子都流掉了两三个,最后还被厂长儿子给甩了。现在兰梅可惨了,因为多次流产整个人看着病怏怏的,几次想轻生都是幸好提前被发现了。新华哥,你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尤其是兰梅这种长的这么漂亮的,真是就像一朵鲜花一般,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就枯萎凋落成如今这般模样。

兰梅的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加深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也了解到了人心的险恶。新华哥,这边的情况和我们村里面的情况完全不同,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挣钱,没有太多的人情味,我有时会觉得特别的无助。跟你又不能经常保持联系,有些话跟我爸妈呦不好讲,所以,新华哥,你有时间一定要多跟我写信。

写完给新华的信,艳兰又提笔写了一封给父母的信,信里面无非是问候下父母的身体状况,家里的近况。主要是交代了父母把给新华的信等新华回来要第一时间帮忙转交。写完这两封信,艳兰的心情舒畅了很多,她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的坎坷,自己也算是成年人了很多事情要自己的独立面对去克服。

再说到新华这边,自从新华在金招村把流动铁匠铺支起来,第一天就收集了很多需要维修和新打制的需求。他每天一大早起来帮着庆墩叔把早饭煮好,两个人简单吃了早餐,新华就到铁匠铺去忙活,庆墩就开始一天的摆渡工作。刚开始那会,新华还想着自己跟着庆墩在船上,有空了能帮庆墩叔渡船。实际情况是自己白天一大早就都铁匠铺忙活了,晚上回到船上也基本上是天黑了。碰到晚上有要渡船的,庆墩也不放心让新华掌舵。所以新华就趁着早上早点起来帮庆墩准备早餐,下午如果能早点收工就到庆墩叔家里帮着干点活。自己到这边也个把礼拜了,一直麻烦着庆墩叔家自己心里还是有点过意不去,尽管庆墩叔家没把他当外人。

云琳下午没事也会到铁匠铺去帮忙,她过去主要就是帮着拉下手风箱或者帮忙递下工具,另外就是能帮着对已制成品进行前期打磨抛光。新华开始让云琳不用过来帮忙他自己能应付的过来。自己到这边已经够麻烦庆墩叔家了,这边还让云琳每天过来帮他,他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奈何云琳自己乐意,每次新华不让她帮忙,她都跟新华哥急眼,说新华哥把她当外人了。久而久之新华也就默认了云琳的帮忙。只是自己在平时尽量力所能及的更好的给庆墩叔家回馈。人都是讲感情的,这样一来二往,庆墩叔家把新华当自己家人一样看待。

除去每日到工作干活,那个年代的农村,年轻人们不仅物质生活贫瘠,精神世界更是一片荒漠。童年的时候,男孩的娱乐生活主要是自制的木质小手枪,打弹弓,捣拐掼纸鳖。女孩则是跳皮筋,丢沙包,打瓦抓妈荷。而成年人大都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唯一能让人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高兴的事,就是“今晚放电影”,因为电影这一娱乐工具是乡村老少最奢侈的文化享受。这天云琳帮着新华忙完铁匠铺的活,就催着新华快点收摊。

“新华哥,快点收拾好,隔壁村子今晚放露天电影,我们今天早点吃完晚饭,早点过去占位置。”

“真的吗?今晚有电影看吗?难怪今天看我打铁的人少了,原来都赶着早点去看电影。”说完,新华加快了速度。

农村放电影多数安排在夏冬两季。夏天放映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烟尘四起的乡村路上赶来了载着大木箱子的两辆自行车,队干部像欢迎英雄归来般的远迎高接,因为那时候的放映员就算是乡村里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放映员一到,热情的小伙子都会主动帮忙,又是埋木桩,又是挂幕布,又是摆放放影桌,累但快乐着。在农田干活的爷们早半个小时就锄头一放,镰刀一搁,一路小跑回家,脚下换上木制拖鞋,腋下夹着半块杂粮饼就直奔社场。平时忙于农活来不及打扮的中青年,这晚也会刻意穿戴整齐,小伙子三七开的分头用水梳得光亮,西装裤头的口袋里还会放进小木梳,生怕一阵来风吹乱了精心打理过的发型。好心的娘儿们还会叫人捎信,或催促孩子去通知临近的三朋四友和亲戚前来一同分享这难得的欢乐时刻。最受震撼来袭的还是小孩子们,太阳还没落山,他们就拎着木凳、马扎,肩上扛着蒲团去社场上占领位置,还用小砖头画上大格子,标明这是我的“领地”,谁也动弹不得,并约上三两好友,轮流把守阵地,偌大的社场不一会就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式凳子。家务缠身的妇女往往来得最迟,她们一手抱婴儿,一手搀老人,腋下夹着一张小席子,就在场地的边上安顿了自己。当天黑下来的时候,放映员就在社场的一角,用一根短线将发电机、线盒、电源线理好缠在发电机轮子上,用手使劲一拉,发电机就会“隆隆”响起。放映前的一小段时间,社场上已人山人海,大人招呼小孩的叫喊,亲戚朋友旁若无人的谈天说地,还有吆喝前面小孩坐下来的埋怨声此起彼伏。小伙伴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因兴奋说话都像打机关枪似的,还不时地拿亮着的手电筒在方形的影幕上上下左右不停地晃动。有那么点“意思”的青年男女在嘈嘈嚷嚷声中隐秘地说着悄悄话……

一块白色幕布、一个放映机、一个双喇叭音箱、一个放映员,自带板凳的观众——这些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通常那块白色大幕布是挂在两棵树之间,或者是用两条竹竿绑上绳子支撑固定好幕布。那时候一听说放电影,全村上下,特别是少年儿童,像过年一样高兴,天还没有黑就早早地搬板凳占位置去了。新华和云琳匆匆吃完晚饭便和云兰,云花和白云各自带着小板凳赶到了隔壁村社的露天电影场——打谷场。

村里面的露天电影都是镇公社统一组织播放,有专门的放映员带着设备下来,云琳她们镇上的放映员就是隔壁村的李大同。每一次电影队到村里放映,这天李大同吃过晚饭后,就把当晚放映的影片拿出来,把两个倒片支架夹稳在一张条凳同一边缘,然后动作麻利地从手提式匾型影片箱拿出影片,用手把片头拉出固定在另一端的支架上,右手抓摇把开始了倒片工作。为什么要倒片呢?原来,在放映的过程中,每一片影片的片头随着转动,慢慢就变成了片尾。重新放映前如果没有倒片回到正常放映的顺序,观众看到的影片就会是片尾开始的图像,会出笑话的。老李把影片按顺序倒好后,接着拉银幕。村里的先到的青年们这时都很乐意帮老李的忙,拉绳——支撑竹竿——竖起银幕,然后把喇叭绑在右边竹竿约1.5米高处。接着在影场离银幕30—40米多米远处的正方摆好书桌,摆好放映机,装上第一片影片(每部影片有3—4片,纪录片除外),接着打开放映机镜头,按放映开关,一束长长高光集中射到银幕上。这时会有正方形镜头光束大过或者小过银幕,老李会调整到最佳位置。性格开朗、有点幽默的老李,故意把镜头光调过大于银幕或者小于银幕,惹得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喊“老李不要调了,大了!”“老李调小了!”老李嘴里叼着香烟转脸对他说:“老李是你喊的吗?兔崽子!你爸叫什么名?”小孩立刻不作声了。

老李接着试机,当蜗牛式的发电机“嘟嘟”启动了,整个社场瞬间亮如白昼,大人小孩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正式放映前是需要把放映的光线和影屏的位置对准,当一束光射向屏幕,调皮的小孩就会伸出头或手掌插向光束,做手势,装鬼脸,觉得玩这影子游戏特别开心,当然也少不了放映员老李的一顿呵斥。有的小孩拥挤到放映机跟前,好奇地盯着放映员熟练的装片、倒片、摆弄机子。随着“咔...咔...咔...”的响声,两个圆圆的烤贝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慢悠悠地开始旋转,放映员关掉照明灯,银幕上出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字样,宏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响了起来,“八一”五角星金光闪闪。随后音乐和图像马上中断。“哦,原来是试映。”晓得老李经常搞试映的观众喊道。放映时间到了。只见老李站起来眼睛往影场四周扫描,见到观众已经满满的了。他拿起话筒说:“各位观众到场以后,请找地方坐好。今晚放映的是战斗片《平原作战》”。接着,银幕上的片头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字样和宏壮的解放军进行曲,那颗“八一”五角星金光闪闪;紧接着就见大炮猛烈开炮轰炸敌人的阵地……战斗片让观众看得入迷、看得留口水,直呼“过瘾!好看!”“打得真激烈啊!银幕都要烂!”老人们调侃说。

那时候的电影大多是讲述革命斗争的故事,如《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地雷战》《欧阳海》《上甘岭》《烈火中永生》等。那个年代的村民都是影片归顺的臣民,亲者痛仇者快的情感都和故事交织在一起,会不加思索地接受画面所赐予的喜怒哀乐。随着电影里既陌生又新奇的情节铺展,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切齿怒骂,时而发出哄堂大笑,时而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们唏嘘着影片中人物的命运,感叹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赞美着英雄人物的非凡壮举……看得太入神,连小飞虫在脸上爬、蚊子在身上叮、烟头烧着手都没感觉,只在这“丰盛的大餐”里忘形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精彩。

反映战争题材和儿童机智勇敢的的影片无疑是小孩的最爱。《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半夜鸡叫》《少林寺》等,他们都是这些影片忠实的“粉丝”。影片《地道战》“高,实在是高”,《闪闪红星》“我胡汉山又回来啦”,《南征北战》“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等台词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他们看电影说人物的好坏大多看脸谱,浓眉大眼正气凛然的一定是好人,尖嘴猴腮形象猥琐的一定是坏人。电影散场了,他们还会模仿电影情节,严肃认真地切磋“武艺”。回家后还会弄一个布袋子装上沙,拳打脚踢练个不停。去河边折柳条编成一顶伪装帽戴在头上,拿着小木棍当枪,腰间扎根草绳学着电影里侦察、转移、进攻、格斗。晚上,也会去邻居家窗下学周扒皮的半夜鸡叫,也会拿一根葵花杆站在社场的草堆上大吼一声“向我开炮”……那些武侠电影里的行侠仗义胆肝的品质,战争片中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潘冬子,张嘎,海娃等都曾以满满的正能量充实着孩子们的心灵。露天电影不仅给孩童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也给孩童们带来许多快乐和慰籍。

由于那时片子少,且在公社的各个大队轮流放映,大人小孩非常珍惜这乡村单调生活里的热辣调味品,不怕夜路坑洼不平,为抄近路也不嫌身上沾满的各种草籽。即使是冬天,人们裹着空洞的“棉花包”,嗖嗖的寒风从裤角一直钻到领口,带着浑身的鸡皮疙瘩也要去十几里乃至几十里随电影员去追着看重复的电影。也由于电影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得到农村男女老少的欢迎。

放映完毕电影散场已是更深半夜。电影结束了,人们拥挤着,嘈杂声此起彼伏。走在回家的路上,人们仿佛意犹未尽,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有人评判着影片中角色的善恶,有人想象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在拥挤的老街上,人们的愤怒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我们这些孩子们,看露天电影的乐趣,除了在电影的本身之外,还有来回路上的热闹。去的路上是那么的急切与兴奋,在暮色中一路欢声笑语、打打闹闹。回来的路上,大家谈论着剧情,依然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流连忘返,或称赞或谩骂,或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或被其中悲壮高亢的爱国情怀感染不已,或对反派角色的阴险狡诈痛恨不已,或正义感满腔,希望自己能成为剧中的那个正面人物,为他挡下背后射来的那颗子弹……

新华和云琳她们跟着人流往自己村子走着,这时云琳想起了她们这看电影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趁着回去路上讲给新华哥听:平时到公社看电影,云琳她们要经过该场的一片枇杷果地。果地边有一条小路通到农场场部。枇杷果成熟准备摘收时,每逢该场晚上有电影看,村里人就会趁看电影散场回家路过果地,爬上树摘果吃。这天村里人看电影回来路过这片果林,有几个人摸黑爬上果树,趁着天黑摘了一些果子从树上丢了下来,一群人立刻蜂拥而上,用手摸果。有的动作快,摸到果后放进裤子口袋;有的乱摸,摸对别人的手或头部,尴尬得一阵大笑。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突然喊了声“农场人来了。”吓得大家弃果而逃,生怕挨抓。去看电影的路上,年纪小的跟不上青壮年人的步伐,刚刚撵上,又掉队了,被他们甩在屁股后面,只好跟后面那些老年人走。金招村的一名老爷子也在其中,小伙伴问老爷子:“你也去看电影呀?”“昨晚我在这段路上搞丢了一顶黑色棉帽子,今晚趁看电影一路找找,看能否找得见。”老爷子说。大家走着走着,人群中有人在老爷子的旁边突然蹲下喊道“这里有顶黑帽。”阿公不知是计,躬下身用手一摸,突然喊“哎呀!”大家问“阿公你捡到棉帽了?”“哪里是帽哟,是一泡干牛屎。”大家立刻哄堂大笑……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等多部影片是在该村看到的。有一晚,隔壁的放电影。一群男孩子不喜欢我们跟去看,于是我们偷偷地跟在他们的后面,保持70米左右的距离。走到半路时,我们跟上了他们。原来有一片坟地,伙伴们害怕,于是快步跟上队伍。他们见我们跟上,没有反对。大家这才松一口气,高高兴兴地往前走。经过一段低洼路,几个地凹处有积水。有个调皮的男生对我们说:“注意前面,白色的是石板。”话音刚落,只听见有人踩水发出响声,引起一阵幸灾乐祸的笑声。“嘻嘻,我以为真的是石板呢,就踩上去了。”一个小伙伴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哈哈哈……”人群中再次传出笑声。看露天电影经常有打瞌睡的时候。有时由于没有好的位置,我们只能到观众最前面的离银幕最近处,坐在地上仰头看。看久了,脖子困,就打瞌睡了。看电影最担心的走那么远的路,脚累了不说,到影场了,进不了门,没得看电影,白来一趟了。那一次,我们跟村里人去十里外的黄塘村看露天电影,到这个村里的露天影场(学校围墙内)后,才见人满为患,我们根本进不去。没办法,我们只好在学校的围墙外,用耳朵听放映机放影片中人物对话和战斗的枪炮声。有时,听说邻村放电影,人们三五成群徒步去邻村观看。结果碰到消息失灵之时,白跑一趟,人们便会说,真是脚底板抹石灰——白跑!

那时,还时兴“跑片”,也就是由于影片拷贝发行量少,常采取“跑片”的办法,将影片安排在两个或几个村庄轮流上映。一部影片观看完毕,人们便在现场焦灼地等待下一部影片的放映,有时,需要等上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以上,为了让等待的人们不太焦急,还会将刚刚放映过的影片倒上一段,重新放映。电影插曲,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电影的重要载体,具有高度概括和凸显电影的主题、烘托气氛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电影的很多插曲,如《英雄赞歌》《太阳出来照四方》《地道战,嗨,地道战》《苦菜花开遍山岗》等等,真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还广为传唱。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放映时停电是常有的事情,放映过程中停电了,是彼时最烦心的事情。在村民的帮助下,放映员一脚踩着发电机,一手用力拉动发电机上的绳子,反复数次,发电机才能启动,电影才能正常放映。倒片,一部电影放映之后就必须先倒过来,只有这样,影片才能正常放映。倒片时,找一张小桌,或者一条板凳,把倒片器固定好,然后把电影的一只胶盘装上去,另外再装上一个空盘,先把一小段胶片绕到空盘上,然后摇动手把,把胶片摇到另一个盘上,不一会儿,影片就倒过来了。在这期间,由于胶片老化或者速度过快等原因,胶片有可能会断掉,断掉了的胶片需要重新连接起来才能放映,连接的时候必须有整齐的切口。于是,放映员便会在断掉的胶片两端分别剪掉一小段,送给在旁边观看电影的小孩子们,得到断片的小孩子兴奋异常,没有得到的孩子只有眼巴巴地看着胶片,希望胶片再断一次……孩子们把胶片拿到手里,展开来对着光亮,仔细观看胶片里面的世界。上中学之后才知道,电影一秒钟就有24张胶片组成,断片一般不超过二三十张,所以看起来每一帧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有了这个胶片,就感觉无比珍贵,可以在别的小伙伴面前炫耀,然后珍藏在家中温暖的角落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