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改稻为桑(二)(2 / 2)

熬出来的食物简直难以下咽,吃到嘴里有一种涩苦,但对于灾民而言,这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每人每天的救济粮都有一定数量,官府只要保证这些灾民饿不死就行了。

至于让他们吃饱这种事是万不敢想象的事情,数万灾民聚在一起,便是一场不小的混乱,一旦被人煽动,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激变。

随行的差役此刻如临大敌,正抚着腰间的长刀,在流民之中走来走去,冷漠的眼神盯得人有些发毛。

这些天,县衙大牢已经抓满了人犯,全是一些企图哄抢赈灾粮的狂徒。

吴县县城外,万亩良田经由雨水冲刷,已经形成一片大大小小的泽国,原本的地界碑石此刻东倒西歪,水渠之中堵满淤泥沙石。

百姓想要复耕,便只能花费大力气去重新开辟沟渠。稻谷若是没有水源灌溉,那是无法存活活下去的。

每一次灾害,都会让原本脆弱的小农经济的平衡被打乱。

一家人集体出动,忙碌几个月才能将土地平整完毕,若是接通水源,需要花费的代价更大。

因此很大一部分的百姓碰到灾荒年,便会选择售卖土地,来年直接转换成地主家的长工,依靠租借地主的田地生活。

佃户的佃租很高,一亩稻田,至少要上交一半收获,再除过来年留种之外,一家人所能留作口粮的粮食少的可怜,但依旧是很多无地百姓的首选。

苏州府府衙,朱载堃看着邓九光连同几位锦衣卫收集到的消息,不由大吃吃惊。

就拿吴县来讲,本县百姓的自耕地此刻已经不足五成,其余全部已经被地主兼并走了。吴县的那些地主富商手中,最少的也有数千顷良田,多的不下万顷。

土地兼并一直是古代社会绕不开的魔咒,王朝建立初期,一般政治清明,能够做到耕者有其田。

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人口增加,田地便缓缓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以至于富人良田万顷,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福王殿下,此时若是在苏州府实行改稻为桑怕是异常艰难。”邓九光忧心忡忡的喊道,这几天了苏州府不少州县,看着一片片土地被人贱卖,他已经麻木了。

“为何?”

朱载堃轻微一笑,脸上毫无半点担忧,对他而言,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苏州府现有桑田四万六千顷,即使官府以半价购得生丝,每亩桑田的收益也是农田几倍之多,百姓为何不愿。”朱载堃看着邓九光汇集的数据,疑惑道。

“每年丝绸行情不同,生丝价格也不尽相同。价高时,桑田产出已是数倍于农田,但丝绸价贱,每亩桑田产出与农田相差无几,但粮食的价格却远远高于平常。”

邓九光询问了不少农人,从对方口中得知,很多农户对于改种桑田意愿并不是很高,养蚕种桑的风险太大,远不如农田保险。

“种桑一年只需忙碌半载,剩余的时间便可自由支配,岂不美哉。”

朱载堃神秘的笑了一声,解放劳动力,只有将百姓从田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大明才会迎来新的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