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改稻为桑(三)(1 / 2)

“福王殿下,桑农虽然只需忙碌半年,但养蚕侍桑却不是一件易事。生丝价格波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往年也有苏州府百姓库存生丝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那些收缴生丝的商户故意压价,暂缓收购,逼得百姓不得不低价买卖。长此以往,苏州府百姓早已对改稻种桑失去念想。

嘉靖三十年,苏州府共有桑田十七万六千亩之巨,可现在已不足五万亩。”邓九光无奈道,当他看到各县实际记载之后,也是顿感无力。

他仅是看了吴县一县近十年来的卷宗,其中关于生丝买卖而获罪的案子便有一百余起,遭受牵连的百姓足有六七千人之多。

“万事开头难,有些事总归是要人去做的。”

朱载堃笑着回了一句,在他看来,造成这种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大明官府现在的公信力不足。

官府失去了公信力,等于将自己推到了百姓的对立面。

当大量的地方官府信誉破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那就是到了亡国的地步。

这就相比有人造反被抓,最后到了审判的时候,官员询问为何不报官。犯人冷冷回了句,皇帝造反的时候也没去报官啊!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逼得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户造反,只能说明那个时代已经烂透了。

朱载堃神秘莫测的笑了笑,看的邓九光心中有些发毛。

知道是一回事,可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理学讲究知行合一,可真正去做却发现难如登天。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事也要一件一件做。”朱载堃语重心长的继续说道,他早已看透大明官府的现状,百姓对官府缺少信任,一但国家的暴力机关压制不足,那便是闯王入京的场面。

他此前给王文玄普及信誉经济的意义,便是想让对方了解一个健康官府该有的运行状态。

一个官府只要掌握了这套运载体系,那它完全可以一跃成为一个成熟的运转机器,放到整个国家,那便是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官府没有公信力,就只能拿真金白银去换取老百姓的信任。

朱载堃让赵贞吉去找富商借粮,暗示对方拿富商开刀,目的就是为了筹钱。

想要在苏州府完成改稻为桑,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肯为改稻为桑这件事背书。

这种事最好的背书人选自然是地方官府,可是现在苏州官府的公信力不够,他便只能找个人背书。

这要是放在前世,妥妥的一个扰乱治安罪,任何敢挑战官府权威的存在,无疑是找死。

但放在古代,地方官府只会觉的那人蠢笨如猪,巴不得这样的人材多来几个。

朱载堃之所以肯定的认为百姓连官府背书都不信,会相信个人背书,完全是有先例可循的。

在他眼中,银票这种东西能够由民间自发演变出来完全是一种奇迹,银票的本质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信誉货币,等于说没有信誉,那东西就是厕所里的废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