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贬斥37(1 / 2)

“大胆解缙,你这是在质疑当今陛下无德,不配治理安南之地了?”

汉王朱高煦偷瞧了一眼御座上的朱棣,见其父脸色阴沉,不由心中暗喜,赶紧出列呵斥道。

解缙一向认为朱高煦空有武力,实则是个莽夫,又不敬兄长,觊觎储君之位,自然不喜此人,此时见他欲借题发挥不由怒目相对,便欲争辩一番。

一旁的朱高炽见状心中顿觉不妙,他深知解缙的性情执拗、易冲动,也清楚朱高煦不安好心。

可眼下当务之急,压根便不该与朱高煦纠缠,他认为解缙首先该好好与永乐解释其人反对安南内附的理由,避免让永乐帝动怒才是关键之所在。

“二弟,你此言不妥。”朱高炽不待解缙开口,便抢先呵斥汉王朱高煦,随即语重心长的对解缙道,“我素来知晓谢学士博学睿智,你此番反对安南内附,想来是有你的道理的,你还不快快向陛下禀明你的心意。”

解缙闻言心中的怒意稍缓,他也看出了朱高炽眼中的期待之意,其人随即想及东宫不稳,知晓他不该让朱高炽为难,于是深吸了口,对着御座上的朱棣躬身一揖,徐徐开口道:

“陛下英明果决,臣岂敢有轻视之意,此番当殿反对安南内附,乃是因为臣的确认为陛下接受安南内附虽然能享一时之威名,却长远而言,于我大明有害无益。”

“哼!”

朱棣神色莫名的徐徐说道:“朕倒是要听一听你有何高见?”

解缙自然听出了朱棣语气中的揶揄与不快,但他素来喜欢犯言直谏,明知道眼下后退一步方才是谋身之道,可他依旧不愿委曲自己,遂硬着头皮开口道:

“陛下当知,靖难之役刚刚过去五年而已,我大明国力未复,陛下劳师远征便已经让刚刚恢复些元气的朝廷再次遭创。”

“如今若是应许安南内附,陛下纵然能得开疆拓土的虚名,却是让整个大明为此受累,承受不该有的代价。”

“所以,臣当初便极力劝阻陛下不该怒而兴师,而是应该效仿太祖皇帝,重回休养生息的治国之道。”

“放肆!”朱棣见解缙竟敢非议君王不由怒道,“朕知道你敬佩太祖皇帝,但是你也当知,世事易变,太祖皇帝当年是因为天下经历元末大乱,后来建国后又面临北元的威胁,这才选择休养生息以固国力。如今经过洪武之治,早已夯实了我大明的根基,至于靖难之役,不过稍损国力罢了,经过朕五年经营,大明早已今非昔比,朕承太祖之基,欲做有为之君,你却固执己见,不明白朕的雄心壮志,反而今日在此肆意妄言,你可知罪?”

“臣一心为陛下考虑,是为了我大明能够长治久安呀!”解缙见朱棣动怒,不由激动道,“陛下莫非忘了,秦皇汉武一意开疆拓土,可谓威名赫赫,可秦始皇滥用民力以致二世而亡,汉武晚年更是迫于天下不稳不得不轮台罪己,更不用说,后来的隋炀帝因为执意三征高句丽,引得隋末群雄并起最后身死国灭。斑斑史册,诸多教训,还望陛下警惕。”

“好呀!”朱棣闻得此言,不由怒极而笑道,“朕竟不知,在你心中,朕是不知是非的昏聩之君,似乎不听你言,我大明便要亡在朕的手里了。”

“父皇息怒!”

太子朱高炽眼见朱棣是真的震怒了,此次解缙的结果堪忧,不由赶紧出列求情道:“谢学士虽然不通世事,肆意妄言,但还请父皇不要怀疑他的忠君之心。”

“朕看他忠的是你这个储君而非朕这个天子。”朱棣见朱高炽因为心中焦急,胖脸上虚汗迭起不由心中越发不快,遂阴阳怪气道。

“儿臣有罪!”朱高炽纵使知道他这个父皇素来不拘小节,常常口出虎狼之词,可自古以来君臣父子涉及权利之争时不知酿成多少悲剧,他这个太子本就地位不稳,哪里能承受得起朱棣的如此指责,于是其人赶紧吓得俯身请罪。

“臣有罪,口不择言,还望陛下治罪于臣,但太子只是储君,陛下却是臣的君父,臣岂会对陛下不忠,太子素来仁孝,还望陛下莫要因为罪臣而伤了天家的父子之情。”解缙从未见朱棣像今日这般盛怒过,心中早就生怯,此时又见因为自己牵连到了太子,心中更是生出悔意来,于是赶紧也跟着请罪。

殿中其余众人见状除了一个汉王心中暗喜,面上无动于衷外,余着皆出列请求朱棣息怒。

朱棣见状也知道不该迁怒朱高炽,而且他心知刚才他的那番话也极容易动摇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但其人性情刚硬,面上却依旧不愿承认错误,只是先让朱高炽起身,随即解释道:

“朕自然知道太子仁孝,只是解缙乃是东宫僚属,此次他非议君父,纵使非太子之意,但太子终究管束不力。”

朱高炽闻言心中大大的松了口气,赶紧附和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日后定会好好约束东宫僚属。”

朱棣眼见朱高炽如此上道,这才脸色稍缓。

但当他看向解缙时,心中的火气又起,沉吟片刻后,方才决断道:

“朕昔年让你入文渊阁,引为近侍之臣,参与制定诸般国策,可你所行所思皆违朕意,屡屡抗命,朕不知让你入阁还有何用?”

“今令你退出文渊阁,仅保留翰林学士之身,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