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贬斥37(2 / 2)

解缙闻言脸色煞白,以往内阁七臣中以他为首,而阁臣虽然如今尚无实权,只是作为天子顾问,以备咨询,但毕竟身处天子之侧,时时可参与国朝政事,可谓清贵之极,如今永乐帝却要剥夺他的阁臣之位,解缙心中岂能不惧不悔?

朱高炽闻言也是如丧考妣,解缙乃是他的左膀右臂,如今他遭天子所弃,必然使得东宫的势力授损,他这个太子的处境将更加的艰难。

朱高炽瞥了眼御座上的朱棣,见其人神色冷肃,知晓朱棣此次是动了真怒,解缙退出内阁已成定局了。

朱棣瞧着下首解缙苍白的脸色,心中莫名有心中一阵快意来。

或许殿中诸人以为他让解缙退出内阁,乃是因为此次解缙口不择言,触犯了他的逆鳞,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忍你此人许久了。

今日不过是他对解缙积聚的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而已。

他依稀记得,永乐元年,为了消除靖难之役的不良影响,也是为了彰显他的文治,他决议修书。

当时解缙在士林中的名声极大,他这才让其人监修此书,叮嘱他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等聚到一起,备辑为一书,以求尽录天下之书。

可一年之后,解缙递上了《文献大成》,却出于儒臣的偏见,擅自将他认为的旁门左道的杂家之书摒弃于外,只是收录儒家经典,使得他欲彰显文治的初心没有达成。

最后他不得不让姚广孝出山,亲自操办此事。

当时他便心生不快了。

只是碍于靖难时杀戮过甚,他需要解缙这个在士林中颇有名望的人妆点朝堂,这才容忍此人。

后来在下西洋,征讨安南,变更治藏之策等诸多国事上,解缙都屡次违逆他的心意,让他对此人的不满越积越多,而与此同时,随着他逐渐坐稳皇位,他也不再那样迫切需要解缙替他妆点朝堂了。

这才有了今日因为其人反对他接受安南内附,而让他决定顺势让此人离他远些。

朱棣的这些小心思虽然隐秘,但也不是无人察觉,其中杨士奇便早就有所猜度,并且不然也不会在上次变更治藏之策时,提醒朱高炽让他规劝解缙。

只是可惜的是解缙此人性子过于执拗,便是朱高炽都不能改变其人的性情。

这才有了今日的结果。

杨士奇想到此处不由叹了口气。

御座上的朱棣环视了一圈殿中神态各异的众人,有解缙这个例子在,殿中当无人再敢反对安南内附了,于是笑着开口道:

“自从秦兼并六国,始皇帝合天下于一统,这郡县制便当行其道,如今安南既然请附,朕决议仿大明体制,在安南设郡置县,直接治理安南之地,诸卿以为如何?”

此话掷地有声,一时殿中鸦雀无声。

良久之后,还是杨士奇出列道:“臣同意安南内附,只是郡县安南,直接统治的方式是否还需考虑?”

“杨卿何意?”朱棣见杨士奇没有反对安南内附,心中松了口气,可又因为其人反对他直接郡县安南而生心疑惑不由直接询问道。

杨士奇闻言思忖片刻,回答道:

“陛下容禀,安南虽然曾今北属中国,但自从五代时,中原大乱,安南由此脱离中国,距今已有五百年,可谓早已算作蛮夷之邦了。”

“而据臣纵观史册,发现,自古以来,化夷入夏,无非是先纳土收民,然后继以教化。”

杨士奇说到此处停顿了片刻,看向御座上的朱棣,诚恳道:“想来陛下欲趁机接受安南内附便是存了此心了。”

“有何不可?”朱棣闻言直言不讳道,“我泱泱华夏,不仅地大物博而且文化昌盛,朕若许安南内附,继而,郡县安南,遣官治理,潜移默化之下,安南便是蛮夷之邦朕也能让其开化。”

“陛下有此雄心,臣心中钦佩。”解缙闻言赞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