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形势【4400字大章】36(2 / 2)

“安南本为华夏故地,只是机缘巧合,才不幸流落在外五百年,如今圣天子在朝,安南百姓归心,此时请求内附,正当其时,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好!”

永乐帝闻言大声赞道:“杨卿所言极是!”

殿中众人见状哪里还看不出永乐帝的心思,自然赶紧纷纷道贺。

但却有两人却与众人迥异。

其一便是太子朱高炽。

太子朱高炽虽然因为痴肥不良于行而不得朱棣所喜,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这对父子深层次的隔阂便在于对于治国之道两人可谓南辕北辙。

朱棣年轻时便以藩王之身镇守北地,曾经亲身领军北击鞑靼,后来四年靖难,可谓展现了其人的铁血本色。

所以其人继位之后,无论是秉性使然还是为了洗刷他得位不正的污点,其人的治国之要在于开拓进取,渴望成就千古一帝的威名。

而与之相反,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却生性内敛,治国上更加倾向延续洪武之制,以休养生息为治国之准则。

所以此番,闻得安南请附,朱高炽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明又多了多少土地,而是治理安南将耗费大明多少人力物力。

如此做是否值得?

朱棣眼见众臣称贺而为首的太子却一脸纠结为难不由心中不悦,一双虎目便看向了朱高炽本人。

朱高炽自然察觉到朱棣的不悦与逼视,他正准备咬牙陈述一遍接受安南内附将对大明造成的负担与影响却不料一旁的汉王见状先一步开口质问道:

“大哥,安南内附大明,父皇再建功业,青史上必将留名,我们都替父皇高兴,为何你与解学士却怏怏不乐,难道你们不希望父皇青史留名?”

“还是你认为父皇威名太甚,让你这个太子不好当了?”

听得如此诛心之言,朱高炽一个激灵,他反应过来,如今他只是储君,这大明该如何治理还轮不到他说了算。

而他的好二弟依旧对他的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现在不是他坚持政见的时候,他万事都当以保住太子之位为先。

想清楚了这点,朱高炽不待朱棣质询,赶紧躬身请罪道:

“父皇容禀,儿臣岂会不盼着父皇好,关于安南内附,儿臣无异议,只是想及不久前我大明三十万大军南征,国库已经消耗颇多,而若接受安南内附后,为了稳定安南局势,必定还需留军驻守安南,再加上稳定安南局势,也需要我大明支援钱粮,这才反应慢了片刻,还望父皇宽恕。”

朱棣闻言这才脸色稍缓,点了下头,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道:

“夏卿,你乃是户部堂官,替朕管着钱袋子,你说朕若接受安南内附,你能否给朕足够的支持?”

夏元吉乃是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监生身份入仕。

其人虽非科举正途出身,但却颇具才干,尤善度支。

他执掌户部后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的主张,想方设法为朝廷开辟财源。

乃是朱棣行开拓之举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他自然知晓朱棣心中早就意在接受安南内附,而帝王之意已定,作为臣子哪里有反对的机会,他能坐稳户部尚书的位置,便是因为他迎难而上,总能让朱棣满意。

“虽然太子所言有理,但陛下若有需,臣定当竭尽全力而为。”夏元吉保证道。

朱棣闻言满意的颔首,脸上重新有了笑意。

夏元吉先开口保证,自然也会给自己留退路,他见朱棣心情转好,这才继续说道:

“臣认为陛下虽然应该接受安南内附,但是如何治理安南还需慎重考虑,毕竟靖难刚过去几年,大明国力还未恢复,治理安南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成本自然也不一样,若是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安南那自然更好。”

朱棣闻言先是微皱眉头,随即便是若有所思。

一旁的汉王朱高煦原本欲攻讦朱高炽,谁成想朱高炽如此快便退缩了,其人心中遗憾,耐着性子听完了夏元吉的奏对,瞧见解缙依旧没有称贺,不由心中暗喜。

他是知道的,解缙乃是朱高炽的得力支持者,他更是痛恨此人那句“好圣孙”让他错失了储君之位。

此时见解缙依旧固执己见,哪里愿意放过打击对方的机会,待夏元吉话罢,他赶紧故意提醒道:

“解学士,我看你似乎一直没有称贺,你是不是不同意安南内附?”

解缙当然不同意,而且他心中还有些生气。

首先出于公心,他原本便不同意朱棣遣军南征。

虽然洪武朝时,洪武帝朱元璋便论断其人“大器晚成,令其归家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解缙因此归隐了八年,直到朱元璋薨逝,他才得以重新出来做官。

但解缙心中却一直感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他因此推崇的也是洪武朝休养生息的治国之道。

所以当初便不同意朱棣遣兵南征,最后阻拦无果,还被迫起草了《讨安南胡酋檄》。

其中可是明言待亡胡氏伪朝后,当寻陈氏遗族,重立其国。

可如今却要改弦易张接受安南内附,那他解缙还有何清名可言?

朱棣得了开拓之功,可玷污的却是他解缙的名声,他心中岂会不气?

至于什么陈氏王族绝嗣这样的理由,他这样的聪明人岂会相信?

朱棣原本因为夏元吉的一番话正在思考如何治理安南,此时听得汉王质问解缙,不由收敛思绪,也看向解缙。

解缙少时便有神童之名,又年纪轻轻便中了进士,所以养成了恃才傲物的性子。

再加上安南内附不仅与他的政见不合,更加影响到了他的清名,所以固然知道朱棣的心意所属,他依旧性子执拗的不愿退缩一步。

“臣认为陛下的确不该接受安南内附。”解缙直言不讳道。

此言一出,朱棣脸色阴沉。

太子朱高炽心中暗急,连连向解缙使眼色,而汉王朱高煦则脸上笑意荡漾。

一时殿中众生各相,落针可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