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汉王(2 / 2)

其人不仅屡屡隐瞒篡位的真相,还对明朝的诏谕阳奉阴违。

强夺占城给明朝的贡物及明朝的回赐、强迫占城称臣入贡、侵占占城领土等一系列行为,严重触犯了明朝宗主国的权威。

后来更是将永乐皇帝支持的安南陈氏的遗孤陈天平设计伏杀了。

永乐皇帝那是从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枭雄,他哪里能容忍黎季犛这个蹴尔小邦的无耻之徒屡次冒犯于他。

遂才有了此番的征讨安南之役。

闲话少说,正当永乐君臣畅谈南征成败之际,乾清宫管事太监王彦手持一枚黄漆鱼筒脚步匆匆的进入御书房。

“皇爷,东路军成国公八百里加急送至。”

王彦知道朱棣自从解决了藏僧封赏事宜后,便一心留意南征军的情况,此刻八百里加急,显然发生了重要的事情,他哪里敢有丝毫耽搁,连忙将黄漆鱼筒双手奉上。

朱棣自然也知道能用八百里急递,事情非同小可,但眼下到底发生何事,让朱能动用急递了,他心中莫名生出不安来。

朱棣皱眉接过黄漆鱼筒,见鱼筒上斜粘着三根竹签,签头伸出筒口半寸——这是“八百里加急”的标志,意味着最高级别的公文通递,中途不得有任何延误。

他快速的把鱼筒上的封条撕掉,然后双手一错,拧开了被蜜蜡封住的齿口,露出黑漆漆的筒腹,随即从中将军报倒出。

朱棣展开纸张便见其上写有朱能自言,病入膏肓,无法掌军,将不久于人世,望朱棣能任命张辅接替他继续领军南征安南。

一旁的朱高煦眼见朱棣死死盯着军报,先是脸色顿变,随即眼中有了哀意,不由大为惊讶,急切询问道:“父皇到底发生何事了?”

朱棣沉默良久,方才语气微颤道:“老二,朱能重病恐怕不行了,此番南征恐事有不谐呀!”

朱高煦闻言先是心中一惊,朱能虽然不像丘福那样一力支持他作储君,但是总归两人是军中袍泽,靖难之时,两人一同并肩作战过,此刻听得故人将不久于人世,其人心中既惊且哀。

但是朱高煦随即便想到若朱能病逝,这南征主帅之位便空缺出来了,而他此前能够与其兄朱高炽一争太子之位,便是得益于他靖难时的功勋,他一直都知道他的优势在军中,在于沙场建功。

此番不正是个机会吗?

若他能够继任为帅,领军征讨安南,最后携灭国之威而归,那他的声势必然大涨,他也有了再次争夺储君之位的资本与底气了。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心中激荡,他赶紧跪下对朱棣道:“父皇,成国公病重,孩儿与你一样心中悲痛,但是如今东路军云集十五万明军,乃是此番南征的主力,若成国公有不测,儿臣恐军心动摇,此番南征也会铩羽而归,父皇一番苦心将付诸东流,四方番邦也会因此轻视我朝,儿臣不才,愿即刻南下执掌东路军,替父皇分忧。”

朱棣闻言心中一震,压下心中的哀意,饶有深意的瞥了朱高煦一眼,目光最后停留在军报上张辅的名字上,一时没有言语。

一旁的杨荣见状心中暗急,他虽然不是东宫僚属,但是比起汉王,他们这些文臣多倾向太子朱高炽,此番若是让汉王得了掌军机会,日后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必将动摇,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杨荣一咬牙,出列说道:“陛下,汉王素有善战之名,靖难武勋都佩服他,他若南下掌军想来军中不会有任何意见,不过如今北方不安靖,鞑靼阿鲁台时有异动,汉王还是留京以备不时之需为好,成国公素来谨慎,此番他既然急递入京,想来对于身后事也有安排,陛下还是多思量为好。”

朱棣闻言不由眼中精光一闪,若有所思。

一旁的朱高煦则心中大怒,杨荣的言外之意,他哪里听不出来,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这哪里是夸他,这是在拱火,朱棣为了避免他这个儿子在军中势力太大,岂会再给他机会独自领军,要知道,他的这位父皇便是靖难上位的,岂会不防着他人有样学样。

“老二,你能想着为父分忧,朕心中甚慰。”朱棣扶起朱高煦,笑着说道“不过南征主帅人选至关重要,朕还需要考虑一二。”

朱高煦闻言大急,便准备再言,朱棣见状,收敛笑意,一脸悲色道:“闻得朱能不愈,朕心绪已乱,你们先退下吧!朕想一个人呆会。”

朱高煦见状心中无奈,瞪了身旁的杨荣一眼便悻悻退出了御书房。

杨荣见朱高煦动怒,心中知晓此番是得罪了这位汉王了,不由心中叹了口气,紧随汉王之后,也怏怏退出了御书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