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益之而损36(1 / 2)

“其实,巨君未必是王家人。”他略作踌躇,“家族内早有耳闻,他们家里有人酗酒,本来这话不该我来说。但如果你我携手定宗庙,总比族灭来的好。”

子骏考虑很久,半晌没有说话。“当待太白星出,乃可。”他终于缓缓地说。这件事无论虚实,不过是王涉拿来表示诚意的名头。此话一旦出口,就意味着他和巨君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鸿沟,不仅仅以王家来通盘考虑,也不再有太多的关联。虽然,王涉如果不告诉他这些,照常可以做他的卫将军,但眼下各路人马层出不穷,灾荒和蝗灾并发,要想让流民吃饱是很困难的。面对如此摇摇欲坠的局面,王涉自然要想一个全宗族的法子。不管事情是真是假,有些时候,假话未必不能比真话表示出更多。

他并没有想到,王涉来找他,一个昔日的宗室,当今国师,大概率是因为天垂象的箴言,那个道士在无意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事情就是如此这般,起于一件很小的事,又灭于另一件更小的事。古语有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时候,一次转机并不需要很多的分数,而是一点,足以改变整个形势。

王涉不是个不谨慎的人,既然王家在之前的几十年出了九个侯,五个大司马,不算是没有见过风云变幻的斗争。他忍不住想到,阻力却是越小越好,本来,自西汉初就在未央宫和长乐宫内驻扎着禁军,由卫将军统领,但还有其它主兵将领,他又和其中的一个商议此事。然而那人回到屋里,却脸上变色,吃不下饭,如同荆轲刺秦中带的搭档般,人在之前和之后的表现,并不能以往日的胆量来估计。

“何也?”那人的妻子察觉到其中的差异。

这是个藏不住事的人,也只能说和自己的妻子无话不说,还是忍不住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然后可想而知,对方在反复衡量后,和自己的兄弟又说了这件事。

终于,在兄弟准备向巨君告发此事时,那人还是和盘托出。本来,他们的动机没有那么大,而且又看不到预言所在,瞻前顾后,虽然王涉是王家人,但这个关联并不意味着巨君一旦知晓,不会出手,更何况他们在仔细掂量后并不认为应承担族灭的风险。

然而在王涉这边,由于之前和国师的约定,太白星出才可行动。没有想到时机还未到,别的情况又出来,未能先发制人。他们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个“东方必成”的谶语应验,虽然这之间仅有两年。

子骏看着天色,暮色渐行渐止。周围静谧到可以听到蟋蟀的声音。他已经看过了很久很久的星象,是什么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作为西汉首屈一指的经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爱好广泛,在天文、历法、五行之外,甚至在度量衡的方面也有所涉猎。但此时,他却漠然地看着手中的竹简,总有些时刻,再精深的人也无法看出自己的命运。因为在解读旁人之时,可以举重若轻,不会忽略关键的迹象,而到自己之时,却是没有办法辨清。

他并没有看错,还有两年,另一个汉朝就会应运而生。而只要到等到这个秋天,太白星就会流入太微,烛地如月光。东方卯木突起,刘氏中兴,无人可以阻挡。只是此时,自身最终还是要在王家的手中画上一个休止符。

不,如果一定要如此这般,他宁可自己动手,也不愿在巨君这里如此这般。他没有办法再面对人性,对方现在面临着这些局面,枯旱霜蝗,盗贼并起。他不认为巨君此刻还会手软,这并不是群贤毕至,觥筹交错的时刻,而是一个遍地忧愁而暴虐的局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