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二人相谈,心有感凄74(1 / 2)

明公看着这宏阔的天地,说到:“的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贵温柔乡,也是志气杀人刀。老夫还是喜欢这这儿。城西,连绵太行山脉巍峨挺拔;城北,浩浩燕山山脉层峦叠翠;崇山峻岭间是万里长城,挡北元残余铁骑,如汉家血性男儿钢筋铁骨;东北又有燕山山脉的潮河和白河,再有东南汪洋大海交汇。北抵外敌,南有沃野,东望世界,西御强虏,你说,哪一朝哪一代,敢有天子守国门的壮举?这儿的王者气,是天下唯我独尊的霸气与和气!”

公公听完,连连点头:“国姓爷所见,下官极为佩服,在下位卑而不敢忘国,随居内廷,时时也需躬心自省。”

明公问公公:“你叫什么名字?”

公公答道:“小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王倾。有空时也在内书堂教宫女和小太监学习。”

“哦,你在内书堂当教习先生,老夫刚才真是失敬失敬。”明公笑着说到,并朝王倾拜了拜。慌的王倾赶忙扶着明公,连声说到:“使不得使不得,您老这不是折煞我么。”

如今在朝中,内书堂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内书堂是宫内正规的宦官教育机构,类似国子监,里面的教习大都是由内阁的要员来承担。内书堂对学生的选拔、教学以及教师的配备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毕业之后的宦官有机会进入司礼监等重要公公衙署,在内书堂读书的宦官们常常自比为外廷翰林。要知道入翰林院的都必须是进士出身,非十年苦读并获得殿试优秀成绩的人,是难以进入的。由此可见,内书堂培养的宦官知识水平都非常高。

王倾扶着明公,谦卑地说到:“下官可不敢受国姓爷拜。国姓爷,您可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王公公是哪一年入的内学堂读书?”明公问到。

“小的是圣乐十九年入的学堂,那年应该是明公第六次出使外洋。”

“罢了罢了,陈年旧事不提也罢。”明公说到,虽然他是笑着说,但是内心相当苦楚。

朝堂上那些言官振聋发聩的喊声,如擂鼓一般,重重地击打着他的心灵,那句: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其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久久在他耳边回响。

很多时候他都扪心自问,那一次次的航海,究竟给国家带来了什么?

是各色奇珍异宝珠宝,是万国来朝的荣耀,还是彪彰史册的壮举……这一切,在所有文武百官面前,在他们所说的民生口粮面前,统统不值一提。

他也知道,很多人说是因为圣祖的好大喜功,那帮人应该想想当年汉武为什么派张骞出使西域,难道仅仅是为了得到几颗葡萄吗?

一支支军队,用火炮射程,打开了华夏帝国的版图;

一支支铁骑,用弓弩刀剑,丈量了华夏帝国的面积;

一批批悍将,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华夏帝国的高墙。

可这些,是那帮书阁中的士子所了解的吗?

一次次的航海壮举,哪一次不是为了宣扬这个王朝的政治力量和形象。

武力,是肉体的征服;壮举,是精神的征服。

当一艘艘宝船横亘在那些南洋诸小国面前,当他看着那些国王率领大臣们虔诚地来朝跪拜,那种不言自显的威慑力,比任何一次的军事讨伐都有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