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太医的历史(1 / 2)

后来有不同的版本流入民间及海外,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本书载药1815种,并收载了1358幅精美的彩色药物图谱,色彩绚丽,形态逼真。

编写体例进一步完善,药物分类增加了二级分类,释文采取规范化分项解说方法。同时还收录了“择用斤两制度例”,“服药食忌例”等附录内容,规范药物的使用。

《本草品汇精要》虽然在当时未能刊发于世,但仍然不能抹煞其作为一部宗旨明确、体例完备的国家药典的地位。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书籍,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包含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

此书被认为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被视为医学的始祖,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有效的医学典籍。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为基础。

它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以及疾病的防治有所阐述。

黄帝内经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上的系统化理论与实际例子。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

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

它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它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

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