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太医的变化(1 / 2)

武后闻言怒而欲斩之,幸而高宗同意一试,秦鸣鹤刺脑户及百会后,高宗即愈。但及清代,针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道光二年,皇帝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所幸这道禁针令还未发挥大的影响就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而终结了。

御医诊治的用药治法特点:帝王之家享用已极尽人间,所患人生苦短,故又求延年益寿。历史上服金石丹药以求长生之君王颇多。

即使能不为金石所惑,平日补益之品亦不可少,大抵是补脾肾、益气血之品,如人参、熟地、枸杞、鹿茸、杜仲、苁蓉、何首乌、补骨脂、松仁等药。

又巧为之治,剂型多样,丸散膏丹、药酒代茶饮等一应俱全。陈可冀先生研究清宫医案后就整理编撰有《清宫代茶饮精华》《清宫外治医方精华》等多部著述。

此为平日调补法,至于治病,则非执于滋补,而以中病为要。宫中人心多有隐曲,供养又丰,故多有气滞血瘀、食积内热之证,故通腑攻积亦为常法。

“据宫中医事档案记载,仅同治六年间的半年之内,宫中用大黄与熟军多达28斤4两”。御医用药之求实效如此,盖不见其效即要问罪,故不能以平淡之品敷衍搪塞。

御医们为王公大人治病,处处谨慎,时有不便下药之处,需以圆机活法应对。其治法灵活多样,时有出人意料之法。

如隋时莫锡君用《京都无处不染雪》《梅熟季节满园春》两幅画来治隋炀帝“真水不足,龙雷火越”烦渴证。

许胤宗治柳太后中风失语,口噤不能服药,用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熏之,使药力从鼻孔、肌肤而入,当夜便得语。

宋徽宗伤于冰而得脾病,屡服理中丸不验,杨吉老以冰煎理中丸治疗,一二服而愈。御医们富有智慧的奇法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堪为后世师法。

御医,又称太医,因主要在宫中为皇家诊治疾病而名。由于接近当朝统治者、宫帏森严以及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对御医的了解甚少,从而有许多揣测。

尝有“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之传闻,认为御医处方平平,应景而已,人情练达为主,疗效尚在其次。

亦有“太医难当”之说,“伴君如伴虎”,以致历代不少名医均因此不应诏而远遁。尚有认为御医侍奉于君王左右,地位至尊至荣者。

明朝,宫廷内部明争暗斗激烈,政治风云诸多变幻,帝后皇嗣等死因不明者多,因之御医与政治的关联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凡此种种,均表明人们对于御医的关注。

民间本草典籍作为事实药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