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济南陷落(2)90(2 / 2)

过了五六天了,总监军高起潜得到的明军探报,油房附近的清军统帅多尔衮大营仍未移动,加上清军在抢掠时故意走漏风声说要在临清过年,弄得高起潜很紧张。他把临清城内各部又进行了调整,把弱一点的通州兵调到临清南清凉寺一带,协守景岱门和大明门;把天津兵放到永寿寺一带守卫河并协守北水门;让杨文岳的登州兵守靖西门和南水门;自己属下关宁兵侯拱极、张鉴带人守卫河西的绥远门和西辰门,于永政、吴承录带人在城北防守,自己的标营进入西北角中洲坚固的砖城内。一切布置就绪,前面哨探报来,清军大营拔营向德州北的吴桥、南皮而去,高起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俺的娘哎,这帮畜生终于走了!”

在明故宫皇城左顺门外东南角,面对皇城的红墙黄瓦,有一黑色琉璃瓦顶、两层重檐建筑,这就是明朝内阁办公地点文渊阁。表面上看是两层的建筑,走进去实际上是上中下三层,在一层正中间一个宽大的房间内,一个干瘦的中年一品大员坐在一个几案后面,瘦削脸庞、尖下巴、颌下留着一把小山羊胡的这个中年人就是当朝内阁首辅杨嗣昌。

杨嗣昌原来在宣大、山西总督任上,虽然也为剿灭农民暴乱操劳,但作为一方大员,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当时的他体型微胖、脸是圆的,自从被崇祯皇帝相中,不光担任内阁首辅处理全国政务,还兼任兵部尚书总理全国军事。在现今从地方到京师政治、经济日益糜烂的情况下,军政一肩挑几乎拖垮了他,但他还在苦苦支撑,希望通过自己及同僚们的努力,把朝廷从将要崩溃的边缘拉回来。

在他的日夜操劳下,国内剿贼大局已经趋于平息,几个大的流贼头子不是死就是降,朝廷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但这样的日子不长久,东北鞑虏又越过长城,深入畿辅,为应对紧急局面,他把兵部尚书让给了宣镇总督卢象升,但是全国军事方面的事务还在自己手上。

贾庄惨败,卢象升不知去向,让他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卢象升这个“常胜将军”一世的英名会毁在满人手里。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不论万岁爷如何处置自己,都无怨无悔。万幸的是万岁爷对他信任有加,仍委以所有军政之事。

虽然让孙传庭代任兵部尚书总督全国援军,杨嗣昌心里明白,孙传庭手里没有多少兵马,除了已经调拨的几路总兵,他又把和应诏、左良玉、曹变蛟几镇的兵马拨给了孙传庭。

近日,山东巡抚颜继祖塘报报来清军向东到达运河边的临清。

清兵突破墙子路关围攻密云时,杨嗣昌调山东巡抚颜继祖到德州防御,调登州巡抚杨文岳的部队到济南,补颜继祖走后的空档。随着清军逼近京畿,杨嗣昌又将颜继祖调至京郊的霸州保卫北京。近期清军逼近大运河有犯山东地界的迹象,他又命颜继祖带兵回防德州。

清军逼近临清,杨嗣昌并不着急。他已经让杨文岳守临清,东昌道高捷、运河漕运总兵周鼎驻兵在此,总监军高起潜带兵也已经赶到,小小的临清城已经有几万人。怕临清兵力不够,他又调了通州总兵刘泽清、天津总兵刘复戎给高起潜指挥。清军要是敢张嘴,就把他的牙崩掉!

从颜继祖的奏折里他发现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济南!济南此时只有杨文岳的一千多登州兵是正规军,兵力太薄弱。他发故谍给孙传庭和高起潜,让他们分兵去协防济南,但是,还是晚了一步,岳托的右翼清军此时已经在围攻济南了。

其实,从颜继祖发出奏折到杨嗣昌看到奏折,路上行程会耽误不少时间。颜继祖在向朝廷上疏的同时,也向高起潜等发出求援手书,但这些人都错判了清军的运动方向,认为清军会南下登州、莱州,济南无需多虑。在颜继祖的屡屡催促下,高起潜终于派遣手下辽东副总兵祖宽和郭进道、王鸣喜、徐成友等人,带几千关宁军前去援守济南,而颜继祖自己,也派了中军副将李绩带一千人前往济南支援,但他们都晚了一步。

注释:

【1】闸河:运河山东段地势中间高南北两边低,这样一个地势特点和水流趋势,使运河水位落差比较大,漕船不能畅行,在沿河设置船闸,通过掌控蓄泄,便于漕船顺利航行。元明清三代,先后在运河山东段上建设船闸百余座,运河山东段因此又被称为“闸河”。

【2】河道纵比降:河流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差与相应河流长度的比值,简单说就是单位河长的水面落差,是影响水动力条件的一个重要参数。

【3】砖粮:临清贡砖,明清两代“岁征城砖百万”,现在北京故宫、天坛、钟鼓楼、国子监及各王府中,临清贡砖处处可见。500多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无法比肩的。临清这一带的“莲花土”土质好,细腻而无杂质,烧制的砖异常坚硬,敲起来有一种悦耳的金属声,是理想的建筑原料;另外水质好,紧靠运河,交通方便,烧出的砖可直接装船运往京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