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济南陷落(3)91(1 / 2)

第三节清军兵临城下

十二月二十八日,孙传庭在临清接到圣旨,正式接任卢象升死后空出来的援剿总督一职。

他就任总督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山东巡抚颜继祖请求他分兵协守济南和德州。高起潜已经前后发了两拨兵马去援助济南了,他只是派了自己带来的几百秦兵去德州协防。

孙传庭和高起潜都认为清军主力已经北上,向东南去的不过是小股部队。他向杨嗣昌上报了他的用兵方案:即由他自己的抚标秦兵和刘光祚的保镇兵急趋德州,向北追剿清军。同时调刚刚联系上的王朴直接到德州会合,杨国柱则直奔河间在前截击。而吴襄的关宁兵,经由孙传庭、高起潜、周鼎等商议,被强行留在临清协防。

他的这一方案,成为了日后他被崇祯皇帝投入监狱的一大罪证。

孙传庭、高起潜认定清军北上,是因为在十二月三十日,有一支清兵接连攻破河间府南部的吴桥、南皮等县,苗头确确实实是向北去的。卢象升被清军“已出龙固”所惑,是清军袭扰山西的一支偏师,而孙传庭认定清军主力已经北上,南下的只是一支游骑。清军是两支主力,一支北上,一支南下,他们已经深入畿辅多日,而明军情报系统仍然没有弄清清军主力究竟在那个方向,这也导致了孙传庭对整个战局的判断失误。

南下的这支大军,正是岳托所率右翼军。他们在临清和多尔衮再次分兵,分兵前双方约定,正月二十日在距天津卫七十里的静海县运粮河处汇合。

岳托的右翼军直奔济南,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到达济南城下。

济南,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古代的济水就是现在的济南小清河。

古代的济水在洪水泛滥时于历城县境内决口,一支夺漯河故道东流,被称为北清河,另一支仍为济水故道,被称为南清河。后来,南清河水量日微,南宋初年,济南太守刘豫下令开挖已废弃的旧河道,将济南的泉水引入,河水清澈明净,故改称小清河。小清河以这座城市的泉水为源头,与北侧的黄河一清一浊,在济南城北相伴东流共赴大海。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泺水出历城古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这是关于济南泉水的最早水文记录。济南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美丽城市。泉水是济南的象征也是济南的标志,济南的历史和发展都离不开泉水,济南有自己的泉水文化,所以被命名为泉城。

泉城济南,小桥流水、垂柳依依、亭台楼榭、粉墙黛瓦,到处碧水荡漾,泉水淙淙,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清泉汩汩的声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王府上下所有人都在忙活过年的事,德王朱由枢却在濯缨泉(俗称王府池子)边悠闲的喝着泉水泡的抱菊海青茶,听着王府的乐工们弹奏婉转悠扬的古筝曲《莺啭黄鹂》,很是惬意。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传到第六代,当朝皇帝为朱祁镇,其长子继承皇位,次子名为朱见潾,受封为德王。封地原定在德州,但他爱慕济南的山水河泉,遂就藩济南。经过精心选择,他相中城区最繁华的地段——珍珠泉、濯缨泉畔。他特别喜爱灌缨泉,为此还作诗一首“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