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济南陷落(2)90(1 / 2)

第二节临清—国之北库

“临清人家枕闸河【1】,临清贾客何其多。停舟落落无可语,呼酒只对长年歌。”明代薛瑄的一首《临清曲》,道出了临清兴盛的由来和明代当地繁华的景象。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南北向大运河是明朝的经济命脉,北京的粮食、食盐、税银等都是通过运河从南京运过来的,当时的临清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并迅速崛起。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临西县仓上村发现面积近5.2万平方米的唐代官仓遗址。根据地理位置、规模、出土器物分析,这处粮仓遗址不是中转仓库,而是唐代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

在唐代,仓上村一带曾是北方运河重镇——临清的县治所在。临清县设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因避水患,其治所从仓上村东迁至今山东临清。

当时的临清,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运粮通道和储粮基地,有“国之北库”之称。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西东走向,东流入海。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贯通南北,将本不相通的自然水域强行连接起来,造成运河山东段中间高南北两边低。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漕运总兵陈瑄自鳌头矶向南挖开渠道通卫河,形成联系会通河和卫河的月河——古城临清,三条运河穿城而过。为了控制复杂的水势,陈瑄又在通卫河上建南板闸和新开上闸。南板闸处于卫河、通卫河交汇之处,成为保护通卫河漕运的屏障。卫河水大时,下闸挡水,会通河水小时,向北部运河补水。卫河多泥沙,漕运河道常被淤塞,有了板闸,大大降低了泥沙对河道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卫河上的新开上闸和南板闸和会通河上的会通闸和临清闸,形成两组联合运用的节制闸,不仅平衡上下闸水位差,也有利于临清枢纽水道疏浚和工程维护,保证了会通河与卫运河在临清的连通。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论是会通河、卫运河还是通卫河都不是笔直的河道,都带有弯度,此段运河就像一个倒置的葫芦。“弯道代闸”,古代运河工程规划中,为了解决水量变化较大给航运带来的困难,通过增设河道弯曲度,以蜿蜒曲流的河道对航道水面高度作出调整,将河道纵比降【2】减缓,降低流速,便于行船。

由于两河落差和水量相差极大,增设河道弯度也不足以调节水量,那么只能以增设水闸调节。“有一利必有一弊”,船只在过闸时极为缓慢费时,漕运繁盛之时过往船只常常被阻于此,就像当今节假日的高速堵车一样。有句俗话说“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说的正是漕船运粮到临清后,受到阻滞,耽搁的时日一久,只能被迫登陆,入仓存储。明清时期,临清有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随着商贩货物的聚集,在这三条运河包围的地方,渐渐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

货物上岸囤积,相关的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南来北往的货物在临清集散,它们通过运河的运输网络,向北可直达京师,向南可运抵苏杭、南京,向西可送至开封、西安,向东可发往济南、青岛。强有力的商品汇聚和流通能力,使临清迅速成长为明代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

公元1638年12月,多尔衮和岳托的清军顺利渡过黄河,首次进入大明朝的山东省境内。

十二月十八日清晨,明军哨探报来消息,说清兵已经由油房一带渡过运河,奔临清而来。油房在临清以北、武城以南的运河边上,是临清附近的重要渡口。为了确保临清这座重要城镇的安全,明军收缩兵力在临清周围,渡口无人守卫。清军逼近临清时,城内有登州巡抚杨文岳,有运河漕运总兵周鼎,有东昌道高捷(临清属东昌道管辖),随即高起潜带着手下的两万关宁兵也陆续到达。

此时的临清,城内还有数百万漕粮、数万税金,还有给工部户部准备的砖粮【3】。该城不但是军事重镇,也是大明的经济命脉所在。内阁首辅杨嗣昌生怕临清兵力不够,又调了通州总兵刘泽清、天津总兵刘复戎到临清归高起潜指挥,一时间临清城汇聚了大明朝的几万兵马。

通州兵得到清兵已经过了油房这个消息,立刻炸了营,纷纷要求进入临清城里,总兵刘泽清都控制不住。不光通州兵这样,高起潜的关宁军也已来到这里,听说清军已经过了运河,也都要求进入临清,只是临清城池太小,装不下这么多人,关宁军只好把一半的人马布置在临清城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