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陕西秦兵赴京勤王(5)79(1 / 2)

第五节崇祯失望了

自从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尚书以来,朱由检天天盼着报捷的奏疏。十一月只有山西总兵王朴报在泾阳驿斩级二十颗,总监高起潜报关宁兵大战高阳县城,获级甚多,但没有准确数目。总督卢象升连日都有揭贴【1】报来,却没有作战情况的报告。

进入十一月,任丘、高阳、蠡县、庆都诸城接连失陷,特别是原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正在高阳城家中养老,获知清军进攻家乡的消息之后,他以76岁的高龄率全家守卫城池。后守城失败,孙承宗被俘,拒不降清,被清军勒死。

告急文书雪片一样地飞来,当看到孙承宗被俘遇害的文书时,他异常震惊。片刻后,惊异转变为怒火,他把手中的青玉茶杯高高举起狠狠地拽在地上,青玉杯摔了个粉碎,吓得侍奉他的宫女太监们齐刷刷地跪倒一大片。

高起潜、卢象升还有那些勤王的总兵,这些人都去哪了?特别是卢象升,崇祯皇帝对他的希望变成了失望,他想不通,那个被流贼畏惧地称为“卢阎王”的卢象升整日究竟在干什么?

这一日,在文华殿崇祯招来几个内阁大臣,君臣议谈目前的时局,崇祯深为北直隶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泥淖无法自拔而痛心,而对卢象升深感失望。另一内阁首辅刘宇亮看到万岁爷对清兵深入忧虑不已,对各路驱剿之师逡巡不前极为恼怒,心里一着急,脱口而出:“目今情势,内氛愈炽,督、监瞻前顾后无决绝之情,当以监察督之驱剿,逗怯不前者革职逮问。臣不才,愿为前驱,虽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刘宇亮的意思是清军在我各路大军面前恣意妄为,总督卢象升和总监军高起潜带兵顾虑太多,不敢接战。他毛遂自荐,愿意到前线去督察军情,为国分忧,虽死无憾。

一听刘宇亮愿意到前线督军,朱由检大喜过望,立即批准。他准备把无所作为的卢象升革职,让刘宇亮代行总督职权。刘宇亮本来只是请求督察军情而已,自己没有指挥打仗的经验,皇帝却要自己到前线代行总督之职,惶恐至极,不知如何是好。杨嗣昌赶紧站起来施礼劝阻:“首辅大人英明决绝,察督各将必致奇功,但内氛方炽【2】,临阵换将,恐于驱剿不利。不妨令督臣戴罪立功,其犹当剿贼之大任。”

听到杨嗣昌为卢象升求情,朱由检的火气“腾”得一下顶到脑门上,张口怒斥杨嗣昌:“其(卢象升)出任督臣时日久已,迄今州县残破十二三处,人民惨遭荼毒,何能如此?”

杨嗣昌被吓得赶紧跪倒,再三说明今日状况卢象升是总督的最佳人选,特别是宣大山西三镇兵将都服卢象升,贸然换将怕底下兵将疑惧再生出乱子来,自己已经按照万岁的旨意檄调洪承畴、孙传庭火速勤王,他们不日到任。洪承畴可以接任蓟镇总督,收拾边塞残局,孙传庭有收拾乱局的能力,可委以兵部侍郎,视情况替换卢象升。朱由检才勉强同意收回成命,但他执意剥夺卢象升的兵部尚书头衔,以兵部侍郎兼任总督,戴罪立功。

坐在大帐里的卢象升看着小窗口外的星空忧虑不止,他没想到会遭到当今万岁“以侍郎衔戴罪剿贼”的处分,敕书中“总督象升亲率三镇劲旅,徘徊坚城,尤多诈怯”,斥责卢象升胆小不敢与清军决战。他们不知道现在与清军决战的时机还不到,自己想利用这段时间修整战具、囤积粮草,让宣大、山西镇军器营多造战车,补充火器、火药、铅弹;也不断地轮换派出大股部队,对各处抢掠的鞑子以多打少不断取得一些小胜,以恢复士气,让兵士们能够在心理上不再畏惧清兵。他坚信在各州县严令坚壁清野的情况下,鞑子后勤不济,不久就会退兵。那时再半道截击,定能收到奇效,一战达到伤其元气的战略目的,或可求得几年的安定局面。

万岁爷和兵部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也怪自己太自信。自己以为以历年来剿贼的功勋,当今万岁会对自己信任有加,能给自己谋求大胜的时间、空间。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想错了,应该与他们多沟通,多上揭帖、奏疏,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战略谋划。

当今万岁看到许多州县被清军攻略,有点急不可耐,恨不得一下子就将清军赶出关去。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想想他都有点心灰意冷,不如挥军西进,找鞑子主力决战,那怕抛尸疆场也在所不惜。但又一想,如果这样会使大局更加糜烂而不可收拾,为国家计、为万民计,忍辱负重吧。迫于现在的形势,不能再蓄力备战了,要积极地寻找清军主力决战,才能摆脱自己目前的困境。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卢象升命令各路将领分兵出击,派兵部主事、军中赞画杨廷麟带着他的亲笔信,到真定请求高起潜出兵配合。高起潜认为此时不宜与清军决战,回信安抚并提出异议,他不但不派兵支援,反而以有军情为由带领部队向山东临清方向移动而去。没有了高起潜的有利配合,卢象升立刻暂停各路行动,再待时机。

明朝的政坛是“以文统武”的机制,军事指挥、纠察之权掌控在各级文臣手中,武官拱手听命,总体地位不高。到了明朝末期,天下大乱,皇帝怕各级武官在平叛过程中生出异心,又以太监监军,这些监军太监可以直达天听,因此他们大权在握。太监出自宫中,与掌权文官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益集团。世袭武家常需依靠文臣公卿谋求自保,在晚明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一回中有一段话,“武弁人家,必须得个子弟在黉门中出入,方能结交斯文士夫,不受人的欺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