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陕西秦兵赴京勤王(4)78(2 / 2)

没过几天,塘报报来警情,顺义有一股鞑子在到处为非作歹,卢象升派中军参将王进忠率一千骑兵前去追剿。常年在边塞作战的宣大边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他们在遭遇战中与清军大战一场,双方打了个平手。卢象升已经调距他们最近的总兵陈国威的三屯营兵增援,但远离大部队的清军率先撤走了。根据塘报的军情,他又令陈国威带兵去怀柔,后又安排他们暂驻安定门外,以防清军偷袭京都。

王进忠率队凯旋,还带回来十几个鞑子的脑袋。为了鼓舞京营兵的士气,也为了感谢京营总提督曹化淳的鼎力支持,他特意让许德士分了一部分功劳给京营的官兵。没有丝毫作为,却分得一部分战功,获得了一些赏赐,萨奇勒和其木格及手下的守备、把总们都觉得不好意思,受之有愧呀!

通过与清军的两次交锋,看到清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恐怖,卢象升更坚定了自己主战的决心。

目前急需解决的是与总监军高起潜率领的关宁兵分合的问题,他与内阁首辅杨嗣昌一直手书往来,讨论是分是合。

内阁首辅杨嗣昌,虽然卸任了兵部尚书,但依然以内阁首辅之名主管兵部。虽然卢象升挂兵部尚书衔,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他与总监军高起潜也就是两个前线总指挥,朝中“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的工作仍然由杨嗣昌兼管。

在对清军作战的战略方向上,高起潜总是掣肘,为了摆脱碍手碍脚的高起潜,卢象升向皇帝提议由他进驻昌平,高起潜进驻通州,分兵作战。崇祯与杨嗣昌商议后同意,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万军队归卢象升,山海关、宁远的援军归高起潜。经过几次与清军的遭遇战后,意识到宣大兵力单薄,卢象升又提出合兵形成一个拳头,找准时机适时给清军痛击,将他们赶出关外。但时局变化太快,清军分作东西两条路线,岳托的西路军沿着太行山、多尔衮的东路军沿着大运河共分兵八路南下:东路沿京杭大运河,西路沿太行山东麓,其余六路,在山河间,由北向南,纵兵并进。北京以西,太行以东,空旷原野,千里平川,清军骑兵,扬鞭驰突,沿途所过,府县城镇,皆被攻掠。

不能再讨论合兵了,合兵只能对付一两路,难道能眼看着其他路清军随意祸害百姓吗。需要总督与总监各带大军形成两个有力的拳头,寻找清军的主力给他们致命一击。

早晨起来,在宫女的服侍下洗漱完毕,御膳房太监已经把早餐送来,崇祯入座后看了一眼面前的各样膳食,“牛羊驴豚狍鹿雉兔海鲜山蔬野蔌【5】”,应有尽有。牛肉、羊肉、驴肉、猪肉、海鲜等等都是烤、炒两种,他用玉箸筷夹了一小块儿烤驴肉,喝了一口莲子羹,又夹了两根凉拌过的蒲公英,清凉爽口小菜带着些许的苦涩。

按祖制,明朝皇帝早上必须吃“小菜”,这小菜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祖宗家法,必须遵守。原来,朱元璋怕子孙后代忘记创业艰难,就把自己小时候吃过的野菜,列了一个单子,要求后代皇帝早晨必须吃。全是苦菜,如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枣芽、苏叶、葵瓣、苦瓜等,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简单凉拌的苦菜,到了养尊处优的万岁爷口中,苦涩粗梗,难以下咽。御膳房的厨子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调制,以减少菜的苦味,这种做法需要提前一天制作。崇祯皇帝登基后,天灾频仍,没有一个太平年,为了体味民间疾苦,他不允许御厨们调制,每天现拌现吃,以时时警醒自己。

现在有一套膳食“理论”,有食物相克的说法。说是驴肉性燥热,蒲公英性湿寒,二者同食,伤肝。可能天天早上吃驴肉苦菜,伤了肝火,崇祯皇帝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注释:

【1】夺情:明朝官员父母去逝后,按阻止有二十七个月的守孝期,期间必须辞官守孝,并且不能做违背孝道之事。由于军国大事,丧期未满朝廷强迫出仕即为夺情。

【2】抚议:明朝官员在与满清议和时,称为对满清的抚慰下的议和,以保自己天朝大国的颜面。

【3】三千营: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4】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头上,即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人以“燕然勒功”指在战争中创立的伟大的功绩。

【5】豚:小猪。雉:鸡鸭等禽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