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过天星混天星就抚(5)65(2 / 2)

嘿,这个浑水沟里的水都这么好喝,怪不得这地方叫甘泉!

突然,一阵得得的马蹄声传来,盛略扭脸一看,一个手擎高一尺二寸蓝色令旗的骑兵,奔到自己跟前翻身下马。盛略一跃而起,他知道这是赵大允的传令兵,一定有严重贼情,不然,赵大允不会让他的传令兵持令旗来给自己通报消息。

果不其然,传令兵带来三千流贼正在围攻甘泉县的消息。盛略立刻让中军整顿队伍,自己带着亲军护卫先向北赶去。

大天王高见的大哨头钻天龙惠国顺、抓地虎李有才,混天王高应登的大哨头飞浪高明,争管王李青山的大哨头上山虎李可元四个人各负责一面城墙。他们挑选有战斗经验、善于爬城的老伙计作为偷城的主力,在三更天借着夜暗悄悄地奔向自己攻打的一面城墙。

惠国顺带着一百多人来到西面城墙下,把双手往下按了按,所有人都伏在地面上。惠国顺在等其他三面的偷城人,估摸着三面都已经就位,他一挥手,领哨小黑鹰周之才、三只手赵五、小鹞子王尚礼、不着地刘成、赵守全等,带着自己的人奔向指定的那一段城墙。只见几个人手脚并用,借着内收城砖露出的砖沿,率先向城上爬去。

前面《熊廷弼经略辽东》一节里,提到过古代筑城的细节。明代以前基本上所有的城墙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都有了大量制砖的能力,为使城墙更加坚固,各地都在重要城池的土城墙外包裹了一层大青砖。

过去筑城是一层一层地向上夯筑,每层厚度为十五公分。为了把城墙筑得坚固耐久,在筑城时,上一层都在下面一层的基础上稍稍向里收,向里收形成突出的墙边叫做“侧脚”。逐层内收筑出的城墙下宽上窄,更加抗击打。土筑城墙经过许多年的日晒雨淋,“侧脚”的棱角慢慢的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后来包上青砖后,由于青砖较坚固,一百年后城墙的“侧脚”依然棱角分明。明末农民军缺少攻城利器,他们多依靠侧脚砖沿爬城偷袭,称为“偷城”。

就在城下农民军向上爬城时,上面城墙垛口内早已经埋伏下无数的弓兵和壮丁。

孙传庭领兵到庆阳府,就向附近各州各县发了贼情通告,令所有州县严守城寨。六队和大天王他们到达稀泥沟的贼情,早就送到了县丞喻品的手中。

原甘泉知县家中父母故去,已经辞官回归故里。

古代官员有“丁忧”制度。父母去世,无论你是多大的官,都要辞官回家“丁忧”,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明代对“丁忧”制尤为重视,如果查实官员“丁忧”期间有不当行为,要严厉查办,甚至罢官。

知县去任,新的知县还没到,县丞喻品暂时掌管一切。得知流贼已经齐聚城西,他与守备樊学仁组织城内弓兵和所有壮丁上城守卫。

惠国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甘泉官民的掌控之下。城上人等下面流贼爬到城墙的一半时,随着一通鼓响,一起站起,用手中的砖瓦石头向爬城贼人一起砸下去。小黑鹰、三只手、小鹞子、不着地等人,不是被站起的众人吓得掉下去,就是被砖石砸了下去。

虽然天色昏暗,但眼力极好的高见还是能看见城墙上发生的一切,气急败坏的他招呼后队抬着绑好的长梯开始强攻。

六队的四个营在新天王王可兴等人的带领下,准备在偷城成功后,骑马冲入城内,但看到偷城失败,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带人退了下去。

郭应聘一看偷袭不成改强攻了,让王可兴组织人按预定计划强攻东、北两面,大天王他们强攻西、南两面,务要今日破城。

他们正拼命攻打,忽然南面哨探飞报,明军盛略的甘营从南面分两路杀了上来。

盛略得知流贼正在围攻甘泉县,与参将赵大允各带一部分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包抄上去,一定要围歼这股流贼。

等他们冲到甘泉城下时,流贼正纷纷向北溃逃。“贼性不改的东西,你们倒是停下来干一仗啊”,盛略开始后悔不该在浑水沟停的时间太长,如果早点上来肯定不会放跑他们。后悔有什么用,追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