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横扫颍川34(2 / 2)

可是,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皇帝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养活一支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行政开支,边际收益就会递减。

在出现大一统的帝国之后,皇帝和中央大臣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对基层的政治空间做出了妥协,也就是著名的皇权不下乡。

那么,税收、徭役这些维持帝国运转的根本如何保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乡贤、大族。他们与上层官僚一拍即合,填补上了古典帝国政治架构的最后一块空白。

因此他们才会有恃无恐,因为皇帝对于任何一家都是绝对掌握生死的,可对于这个群体确实毫无还手之力的。

不过这种建立在皇权稳定之上的倚仗,在面临暴力叛乱的时候就会瞬间被打回原形(如黄巢)。而不巧的是,张伟让这一幕提前了几百年上演在了颍川郡。

于是,随着大军的袭击,这些大家族们顿时鸡飞狗跳、哀鸿遍野,很快便被攻陷。

一切都进展得异常顺利。张伟得到了这十一个家族累世的积累,从汉武帝死后到现在,他们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剥削成果终于被人一股脑打包带走了。

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也是世家底蕴第一次被光明正大的摆到台前。这笔资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连争夺天下的各路诸侯们,都第一次打破了几百年来默守的政治默契,纷纷对治下的世家豪族动手了。这是张伟没想到的。

而同样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诸侯可不像他的军队这样守纪律,他们讲究的是彻底破家,鸡犬不留。

不过这也无形中为张伟后来治理天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因为,在一片空白的纸上作画,难度要远远小于在画上修改。

半个月后,满载而归的将士们每人都得到了一贯钱的赏赐。此外,他们还总颍川征集了五万青年,其中一万五是青年男子,三万五是青年女子。这些人都是家中有兄弟的,张伟奉行的是一户抽一人,所以就算他们被带走,也不会对他们的家庭带来毁灭。

安排后勤照料百姓的事宜后,大军继续开拔,向洛阳方向行进。

至于之后颍川的狂欢盛宴,对于张伟他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

迁徙是很苦的事情,古人还有人离乡贱、落叶归根的观念。这种观念改变起来看似会很困难,可实际上,在张伟命令军需官们派发了充足粮食、思想委员会们每日扫盲和思想改造后,整支队伍就再也没有了抱怨的声音。

开玩笑,不用为吃的都发愁,可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能成为读书人,更是这些百姓梦中的梦想!得到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这些百姓恨不得都要将张伟当天神供起来。以前的皇帝老子、后来的各路诸侯,哪一个管过他们的死活呐!

张伟趁机给自己的弟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他告诉自己的弟子们,老百姓求的很少,不过是能吃上一口饭,能认得一些字。但是就连这些简单的要求,他们也没有得到,相反,统治者们对他们的剥削一刻都不曾停止。可人心都是明镜,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这些人都清楚着呢!我此前教诲你们的,为生民立命,可不是一句空口号呐!你们要去落实,要知行合一,这样才真得配得上读书人的名头,才配得上我弟子的身份,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呐!以后,我们还要为他们做更多,我们要让这天下再也没有压迫,再也没有饥馁,这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但我们必须不停地向前。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言传身教的效果是极好的,张伟收获了自己弟子们的崇拜和追随。毕竟,他自己就是一个经典的圣王形象,他不吃美食,与将士所住相同,不好美色,不贪财货,对于手下不苛责。

在他的带动下,整支队伍的凝聚力实现了空前的坚定,大家对自己的行为抱有崇高的使命感。而这,正是张伟需要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