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四大战役(河西之战)(1 / 1)

经过了前面两战后,汉帝国已完全没了以往的防守态势,而呈积极的进攻势头。这次,汉武帝瞄准的是河西地区。当然,如果长远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汉武帝瞄准的是西域。

这实际上是前面第二战漠南之战的延续,战略目标仍然是断其右臂。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给上次漠南之战擦屁股,因为上次并没能真正的达到战略目标,不得不再次发动战争。

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区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这里为匈奴占有。匈奴单于命浑邪王统治酒泉及周围地区,休屠王统治武威及周围地区,控制西域各国,并南与羌人联合,从西面威胁汉帝国。

为了夺取这块地方的控制权,汉武帝早在公元前139年(马邑之围发生在公元前133年,由此可见汉武帝的深谋远虑),就派张骞通西域,想要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以斩断匈奴右臂,打通西域通道。张骞跋涉十多年,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达致此战略目标。现在,经河南、漠南之战后,匈奴右贤王失去了对河西诸王的控制,伊稚斜单于受赵信建议,远徙漠北,所以在大漠以南对汉帝国威胁最大的就是河西匈奴军。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出征,开启了河西之战的序幕。他六天转战千余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接着,汉军长途奔袭越过焉支山(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在皋兰山(张掖附近的合黎山附近)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浑邪王败走,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被俘虏,连休屠部祭天的金人都被汉军缴获。以后持续对河西地区用兵,汉帝国出兵规模比上次更加浩大,数量多了几倍。霍去病采用大纵深外线迂回作战,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匈奴伊稚斜单于得知浑邪王、休屠王两战两败,丧失河西绝大部分领土,十分恼怒,要对他们严加惩处。二王惧怕,无路可投,便于当年秋派使者赴汉乞降,中途休屠王突然变卦,浑邪王攻杀休屠王,收编其部众而降。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边。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浑邪王率部投降汉帝国,这应该是公元前127年于单投降汉帝国以来的第二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也可以从此事件中看出,匈奴帝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雄踞北域草原的霸主,其对中原汉帝国的威慑力已经降到极致。

河西之战是汉武帝继漠南之战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彻底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单于、左贤王部发动进攻,和逐步控制西域和青藏板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霍去病征服河西,短短一年内歼灭、受降匈奴累计八万多,从此甘肃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再无匈奴,汉朝得以边民大息。祁连山北麓有着匈奴最大的马场,为汉朝补充了汉匈战争中需要的军马,那片广阔的大马营草原亦为汉朝日后养马备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反观匈奴这边。祁连山地区是匈奴的天然牧场,其支脉焉支山还盛产一种汉人称为“红蓝”的菊科植物,这种植物是匈奴人制作胭脂的基本原料。汉帝国占领此地后,广建牧马场,著名的大宛马、汗血宝马、火焰驹都放在这里蓄养。匈奴人黯然神伤,民歌中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但是,此战中,汉武帝派出李广、张骞等人牵制匈奴左贤王部,却出师不利。该路军以李广为先锋,率4千余骑先头部队先行出发,张骞、公孙敖所率主力却未按照预定时间出击,致使李广军北进数百里后,被左贤王军4万骑团团围住。面对优势敌兵,李广沉着应战,先令其子李敢率数十骑贯穿敌阵,以示匈奴军易破,稳定住军心,然后将4千骑布成圆阵,外向应战,用弓矢与匈奴军对射。激战2日,李广部死伤过半,匈奴死伤相当。最后张骞、公孙敖终于率主力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遂解围北去。

汉军回师后,张骞、公孙敖均以不能按期会合,叛处死罪,后以财物赎免,贬为庶人。李广则功过相当,未得封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