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伊稚斜单于(1 / 1)

前面马邑之围后,匈奴帝国与汉帝国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因为汉帝国筹谋多年,国力比匈奴帝国强上不少,所以匈奴虽然坐拥数十万铁骑,但并没能在这场动辄持续数十年的国战中,取得多大便宜。

汉帝国在河南之战中取胜,匈奴帝国虽然仅仅只是丢失了河套平原,没有大败,没有伤筋动骨,但是其控制区被逐步蚕食,汉帝国此后还经常主动出击,并且连连取胜。这在匈奴帝国来说,是十分恼火的事情。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知道,河南之战不过是道开胃菜,两个帝国之间的争战即将走向高潮。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元前127年冬,河套地区易主的当年,七十多岁的军臣单于驾崩,匈奴陷于单于争夺内乱。

军臣单于临死时,指定儿子于单继位。

但是,于单性子软弱,十分不利于当时的形势需要,尤其不利于匈奴帝国与汉帝国之间争战的需要。那时,匈奴受到汉武帝打击,急需要一位雄主出来重振雄风。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为人勇力,敢作敢为,是匈奴民意所在。所以,在部分强势民族主义者的拥护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是为匈奴第五任单于。他自立后,立即率兵攻击于单。于单不敌,丢掉了梦寐以求的王位,心怀不满,干脆投降了汉帝国。这开创了匈奴王族出奔敌国的先河。

于单逃奔汉帝国后,汉武帝封他为涉安侯。据《资治通鉴·卷十八》,数月后,于单死。我们没能从历史的狭缝中,找到于单死亡的具体原因。

伊稚斜单于因怨恨汉帝国接纳于单,且要报军臣单于时期之仇,多次派遣匈奴铁骑至代郡、雁门、定襄、上郡等地寇掠。

匈奴帝国与汉帝国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即将进入白热化。

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匈奴帝国与汉帝国之间的国战,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对等的陷阱中。

伊稚斜上任后,客观来说仍然没有将匈奴帝国与汉帝国之间的战争真正地上升到国战高度来看待。这里面,可能有30年前中行说“尽量避免与汉帝国发生大规模国战”的提醒,也有匈奴帝国本身的实际考量。伊稚斜单于,或者他的前任,他的后任,基本上都是抱着将中原汉帝国当做予取予夺、圈养起来的肥羊,从来没有想过完全宰杀或者完全占有。他们有需要就来抢一把,没有需要就自己骑马牧羊玩。所以,对于两国之间的战争,在他们的意识中,从来都是土匪式的抢掠战,或者局部零星的战争。冒顿单于是这样想的,所以白登之围时,没有将新生的汉帝国赶尽杀绝。军臣单于也是这样想的,所以遭遇了马邑的算计之后,也仅仅只是增强了对汉帝国的掠夺频率和烈度,并没有筹划如何全面进攻以覆灭汉帝国。

但是,汉帝国却不是这样想。汉帝国的目标是要彻底消除北方匈奴帝国的威胁,要么彻底消灭这个民族,要么将他们赶离北方这个对中原政权极具威胁的地盘。

如此对比下来,一方是打酱油式的游击战争,一方却是倾全国之力数十年的筹谋,结果自然可以预见。

当然,这里面也有两个帝国不同的管理组织模式问题。汉帝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匈奴帝国却是相对松散的奴隶制度。两者对于各自资源的调控、军力的部署、战争的实施,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匈奴帝国一个贤王投降汉帝国,相当于是全国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军事力量的削弱,而汉帝国一个将领投降匈奴帝国,仅仅只能算是个人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也是高下立分的。

但是,匈奴帝国相对汉帝国来说,毕竟有着绝对的军事实力,其数十万控弦之士、虎狼之师,对汉帝国有着十分巨大的震慑力。汉帝国想要彻底击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难于登天。

下面,我们继续看千古一帝汉武帝的表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