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行说(1 / 1)

帮助匈奴强化霸权地位,使得匈奴国柞延续近四百年的,有一个从中原汉帝国过去的宦官,名中行说。

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老上单于继位。

老上单于是匈奴第三任单于,在位14年,延续了冒顿单于的政策和匈奴的强大,内部政治集团团结向上,外部攻伐屡取胜绩。向西再次攻伐月氏,将月氏王的头颅制成金爵喝酒,彻底平定西域,占据全部河西地区。与南方的汉帝国之间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仍然延续了对汉帝国的高压态势。

这个时候,中原汉帝国是第五个皇帝汉文帝在位。他在汉帝国经历诸吕之乱后,于公元前180年被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为帝。他登上皇帝宝座,励精图治,采纳贾谊《过秦论》、《治安策》等治国方针,以安民为主,减赋税,弛山泽之禁,躬修节俭,中原人民从上古至汉文帝时期,经历两千多年,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治世。公元前157年,第六任皇帝汉景帝继位,延续了汉文帝的政策,与民生息,汉帝国日渐强盛,最终为后面的汉武帝与匈奴争锋,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汉文帝在位时,汉帝国与匈奴帝国的关系,仍然是延续前面刘邦、吕后执掌朝政时的政策,采用和亲、“岁贡”等方式“和平共处”。

当老上单于刚刚继位单于的时候,汉文帝按惯例安排宗室女“和亲”,嫁给老上单于为阏氏,即单于正妻,又安排一名宦官,名叫中行说的人同行侍奉。

中行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宦官。他非常不愿去匈奴苦寒之地,百般申诉,但都被汉文帝驳回。最后,他恨恨地说道:“必我也,为汉患者”,意思是:一定要逼我过去,那我就要投降匈奴,我会成为汉帝国的祸患。

汉文帝以为他不过是说的气话,并没有放在心上。谁知,中行说说到做到,陪同和亲队伍抵达匈奴,便立即投降老上单于,将汉帝国诸多机密,和盘托出。

老上单于大喜,予以重用。

中行说长期在汉帝身边,不光是对汉帝国宫廷内部十分了解,对中原文明、中原文化,甚至是对汉帝国针对匈奴的策略也十分了解。

他向老上单于提出第一个建议,一定要警惕匈奴汉化。他告诉老上单于,匈奴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铁骑的优势。匈奴贵族和匈奴人民,因为与汉帝国通商和交往,逐渐喜欢上汉帝国华美的服饰、美味的食品,和繁琐的制度,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些东西是对匈奴军力的蚕食。因为匈奴人一旦汉化加深,就不会再有原来旧有的生活习惯,从而再也无法保持铁骑的优势。

中行说这一点看得很准,与大约85年前孔子的后代子顺的见解(见“胡服骑射”)如出一辙。只不过,中行说是从边缘民族匈奴的角度阐述,子顺却是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提出。

他和子顺的这一见解,在后世历史中得到了验证。未来一千多年后,蒙古铁骑覆灭大宋,却在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就腐化堕落,被朱元璋赶出中原,再无法恢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荣光,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中行说很清楚匈奴的军事实力强于汉帝国,但是因为国力不足,真要与汉帝国来场全面国战,吃亏的概率很大。为此,他又帮助匈奴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帮助建立了一种“疏记”制度,向匈奴当权者灌输了“综合国力”这一概念,即是定期统计匈奴的国民生产总值,了解自己的家底,分析国家实力的变化趋势,尤其是要掌握与生活军事等密切相关的人口、粮食、马匹等战略物资的数据变化,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以提升综合国力。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统计学知识在草原民族的第一次使用。

二是帮助匈奴调整了寇略中原的战略思路,把以前漫无目的的入侵,改成在汉地粮食成熟收割时出击要害部位。这样,既会最大限度的打击汉帝国,又可以在保持匈奴军队进攻态势的同时,不致于逼迫汉帝国太紧,免得招来全面的国战。

他的这些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匈奴对汉帝国的打击力度,保持了匈奴在汉帝国面前绝对的压迫地位。匈奴军队采取“敌休我袭,敌进我遁”的游击战略,经常发起一些十分突然性的骚扰、入侵、掠夺,使汉帝国守军疲于奔命,每次整顿好兵力求战匈奴,匈奴就带着既得的掠夺品逃回塞外,汉军求战不得。如此下去,匈奴连年入侵,每年汉帝国被掠被杀人口都在万人以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