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秦并巴蜀(1 / 1)

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大国各自融合周边边缘民族,壮大之后再相互争霸的过程中,除了前面燕逐东胡独霸东北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域,那就是西南。

而提到西南,其重心自然便是川渝地区。

近年,国家对成都平原三星堆和金沙历史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这里有着震惊世界的古文明存在。

首先,这里生活的蜀山氏(又名岷山氏)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黄帝时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帅师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桀不在宠爱妹喜。后来,蜀山氏建立蜀国政权,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是“牧誓八国”之一。由此可见,其中原文明身份的正统性和渊源,比义渠国、中山国要正得多。

其次,通过三星堆和金沙发掘出来的文物发现,这里当年的文明丝毫不弱于当时中原主流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半分。这里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金杖,还有以太阳神鸟为代表的大量金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显示出精湛的工艺,其精美程度让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叹为观止。

第三,在这里发现的多个祭祀坑,里面埋放着大量玉石器、青铜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有专家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在这里集中出现,说明这里可能曾经是全世界的朝圣中心。

不过,这里虽然有着高度发达的古文明,但因为远离黄河流域,我们仍然在本书中归类为边缘文明。

在商周春秋时期,古蜀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是古中国西南地区的强国。

在古蜀国的东边,今重庆方向,有另外一个边缘小国:巴国。巴国起源于夏朝时期,历经商周,到春秋时期,屡屡与其更东边的楚国争战,屡战屡败,都城被迫多次西迁,疆域也逐渐收缩向西,直到与古蜀国相接。战国时期其疆域包括四川盆地东部、湖北恩施等地区。

前面讲到,秦国逐渐在西北地区崛起,而向四方扩张。向北经数百年终于征服义渠国,向南便是古蜀国和古巴国,古巴蜀两国,成了它必须征服和融并的对象。同时,楚国在东南部崛起,虎视眈眈的看着全国版图,其西方的巴国盐泉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征服巴国成了楚国当时重要的一项国策。

因此,战国中叶,楚国大举进攻巴国,巴国不敌,在多次退避西迁中,将矛头对准了西方的蜀国,企图转嫁风险和掠夺资源,不过被十二世蜀王杜芦击败。此前,蜀国一直在与北方的秦国争夺南郑。

在巴蜀两国争战中,另有一个苴国夹杂其中。苴国本是古蜀国藩属,为防御秦国威胁,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苴国,都城设在吐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苴侯一开始很高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到任后却发现要给蜀国交纳的贡和税太多太重,并且还要负责防御北方的虎狼秦国,认为自己这个汉中侯很窝囊很憋屈,于是在巴国的拉拢下联巴反蜀。蜀国很是恼怒,一直想要灭掉苴国这个反骨仔。

如此混战数百年,时间很快来到公元前337-311年秦惠王时代。秦惠王继位后,为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展,建立王业,与臣下商议。张仪提出“攻韩劫天子”的方案,“临二周之郊,据九鼎,索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司马错提出首先应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然后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这时,古蜀国正好和苴国、巴国发生战争。蜀国胜而伐苴,拟另立新苴侯。老苴侯逃到巴国,然后向秦国求救。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都尉墨等率30万大军入川“援助”苴国,从汉中经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率兵到蒹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秦军,兵败身亡而国灭。接着司马错等人顺带着攻灭了苴国和巴国。

至此,巴蜀正式并入秦国版图。一个统一的四川盆地,让秦国获得了安定的后方经济环境和优势的战略地带,这为它日后扩张,进攻楚国,进而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