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的交逢40(2 / 2)

翻译成现代文:君侯您居住在北海之滨,而寡人我居住在南海之滨,好比马儿牛儿即使发情也不可能发生什么关系。没想到您不远千里跑到我国来,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掷地有声,可以想象当时齐官听到此言语的窘况:想笑又笑不出,想说又说不出。

倒是管仲慢条斯理地发声了:“当年周成王派召康公对我齐国的先祖姜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之伯,你都可以讨伐他们,以辅佐王室’。并且规定我先君征讨的范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普天之下,莫不能至。现在楚国长期不向天子进贡,当年周昭王南巡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国君特来问罪。”

这里解释一下,周昭王是周成王的孙子,南巡的时候在汉江坐船,遇到船难,溺水而亡,所以没有回去。

管仲把这些搬出来,确实有根有据的,但楚使者毫不惧怕:“不向天子进贡,确实是我们的过错,但周昭王南巡没有回去,您可以问问沿岸的河伯,这不关楚国的事。”言下之意是:该我们的错我们认,不该我们的错楚国可不当背锅侠。

想不到,齐楚的第一次交锋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齐桓公大营里。显而易见,口舌之争齐方未占上风。

齐军为挽回些面子,进入了楚境,偷袭是不成了,楚人已有准备,于是在陉地屯积粮草安营扎寨下来。

想不到这一住已过两个月,每天联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练兵吃饭再练兵,已经有N位军官N次问过管仲同样的问题了“我们什么时候开战啊?”管仲也回答了N次:“等,仗总是要打的。”

这样从春天一直等到夏天,管仲终于等到了要等的人,楚使屈完来到了大营。

此时此景,谁先提出和谈,谁就会占下风。但屈原一进齐军大营,就对齐桓公说:请贵军后退三十里以示和谈诚意。

又是不卑不亢之语,齐桓公正想发火,被管仲眼神制止。于是联军后退到召陵。在召陵,齐桓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邀请屈完参加。此时此景,以前的楚武王也做过,楚武王攻打随国,请随国使者参加了阅兵式,但那时楚武王让使者看的是老弱病残之军,以此迷惑随人。而这次齐桓公进行的这次阅兵,展示的可都是经过几个月天天训练的货真价实的威猛之师,他的目的是吓唬人,让楚人知难而退。

就像现在的阅兵式一样,齐桓公挺拔地站在戎车上,挥舞着手:“兵士们辛苦了!”士兵气势轩昂地答道:“君主好!”一浪高过一浪。

果然,下了戎车,齐桓公就问:我们的军队如何?

“威武之师!勇猛之师!”屈完不动声色地夸到!

齐桓公故作感叹道:“你看这些人,不远千里从中原跑到这里,难道是为我而来的吗?不是。他们是为了我们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而来的。屈大夫你说,我们两国也建立这种友好关系如何?”他说这话的时候,语音中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让周围的人都感觉到目眩神迷。

屈完心想:骗鬼去吧!忽悠,真会忽悠!表面上则恭恭敬敬地回答:“这是敝国的福分。”

齐桓公沉默了一阵,话锋一转,说:“屈大夫你看,如果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谁能抵挡?用这样的军队攻城,有什么样的城池攻不破?”

屈完听后,心想:马脚露出来了吧!脸上则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君侯您如果以德服人,谁敢不服?如果想以武力服人,我楚国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池,请尽管放马过来好了。”

第二次口舌之争,齐桓公又没占到便宜。

《左传》对此有记载,齐桓公带领八国联军讨伐楚国,以双方和解而告终。屈完代表楚成王与各诸侯国签订了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后,八国联军自楚国边境撤退,一路迤逦北行,顺便将被俘的蔡穆公也释放回国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并不是完全靠军势实力,也是能不打仗尽量不开战,能结盟就结盟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