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41(1 / 2)

齐桓公要是没有管仲,霸业也难以达成。这不,齐桓公差点上当。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讨伐郑国,郑文公杀申侯认了错,于是转而在宁母召开诸侯大会。

郑国派大子华参会,《左传》的说法,大子华是来“听命于会”,意思是郑国虽然是列席国,但大子华是来接受齐桓公训话的。大白话是说你虽然来了,但是来接受教训的。

大子华这差使一点也不风光,甚至于有屈辱性,但他不在意这些。大子华来到宁母,就对齐桓公说:要求汇报思想。

“郑国之所以背叛齐国,是因为大夫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把持政局所致。如果君侯您替郑国除掉这几个人,我保证郑国将像齐国的内臣一样听命于您,这对您来说,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呀。”

大子华说这话的意思,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想借刀杀人。

巜史记》上说,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以此推测,大概是与大子华在郑国的大子地位受到威胁有关。显然,他希望借助齐桓公的力量来达到稳定自己地位的目的。

齐桓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在郑国内部扶持自己代理人的绝好机会,便想答应大子华的请求。

有时自己有所求才会上当。就像现在的电话诈骗案,如果你有贪心必然会上当受骗。大子华当时就是利用了齐桓公想当霸主的贪心而说了那段话。但他没有想到他可以骗得了齐桓公,但是骗不了管仲。

事情给管仲知道了,当即表示反对,他对齐桓公说:“您本来是以礼义诚信对待诸侯,到头来却又以奸佞欺诈告终,始善终乱,恐怕不太好吧?父子无欺,乃人之常伦,叫做礼义;恪守君命,是为臣的根本,叫做诚信。现在郑大子华跑到您这里来挑拨离间,对不起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事吗?”

齐桓公只想着稳定自己的霸主地位,争辩道:“我们率领诸侯讨伐郑国,一直不得其门而入,现在郑国内部有矛盾,正好让我们钻空子,有什么不好?”

“好是好,可您得想想,在郑国这件事上,我们如果以德服人,义正辞严地对其背叛行为进行批评,郑伯若死不悔改,我们再去讨伐他,可谓名正言顺。但倘若中了大子华的圈套,他反倒理直气壮了,还指望他怕我们?我们把诸侯叫到一起来,目的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齐国的威望,如果与大子华为伍,各国的史官会怎么记载这件事?后人会怎么说我们?您最好不要听信大子华的小人之言,这个人身为郑国的大子,却想借重外国势力来砍自己的手脚,必定没有好下场。再说了,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这样的良臣主事政,我们就是想离间,也离间不了。”

管仲虽然没有直接批评齐桓公,但是在这番话里,很明显听得出他对齐桓公的提醒:“做人要厚道!”

齐桓公顺从了管仲的意见,拒绝了大子华的“好意”。

这事传到郑文公的耳朵里,引起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他从此不再信任大子华,同时也为九年之后他杀死大子华埋下了伏笔;二是立刻派人跑到齐桓公那里认错,请求重新回到齐桓公领导下的国际大家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