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做足它的效益(1 / 1)

长久以来,燕国和卫国虽然都是姬姓国家,但这两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不是那么铁。

周惠王在位时,王子颓叛乱,燕、卫两国不拥护天子却拥护叛乱者。当时王子颓在燕卫两国军队支持之下,赶走了周惠王,使王子颓一度当上了周王。

后来多亏郑国国君郑厉公帮助,先攻打南燕,派人不声不响地把南燕国的国君燕仲父给抓来了,斩断王子颓的手脚,后又亲帅大军护送周惠王回到王城洛邑,并杀死了王子颓及其作乱者。

对待卫国,于公元前666年,在周惠王授意之下,齐桓公(当时郑厉公已死)亲率大军攻打卫国,卫军兵败,卫国既认罪又赔款,周惠王的气才消了一半。

还有燕国呢,对待卫国,军事解决了,怎么教训燕国?

两个字:感化。

虽然燕国远离中原,按照改革后齐国的实力当然可以打败燕国,但对齐桓公而言如果那样做却会失去大好的展现机会。

虽然这样的展现确实是次大冒险,但不去冒险怎会达到让诸侯折服的目的呢?

事实证明,齐桓公的这次大冒险是值得的。一方面不仅感化了燕国国君燕庄公,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极佳的国际影响。以后“诸侯闻之,皆从齐”。

西汉的司马迁评价管仲的为政时,总结出了一个特点:管仲善于因祸而福,转败为功,通俗点说,就是能把一件坏事办成好事。

本来是一场军事冒险,而管仲把它变成一件重申幽盟尊王纲领的机会,成功劝说燕国回到尊王的大家庭当中来。这无疑巩固了齐桓公伯主的地位。

而这还不是管仲围绕征戎做的全部文章,他要一件事做足它的效益,就是能量最大化。

回到齐国之后,管仲派出一些使者,给鲁国送去了征戎狄得来的战利品。当初大家说好一起打戎狄,这就好比谈妥一起去做生意,结果出发时,你打了退堂鼓,但这个主意是大家一起谈的,论收益也该算你一份。

齐国不但没有怪鲁国不守信,反而分红不忘鲁国,这种以德报怨的仁义行为,不要说当中原霸主了,就是当个江湖大哥也完全够格嘛。

鲁国史官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批评,认为就算献,也该献给周王室,因为诸侯国之间是不会互赠战利品的,鲁国此番颇有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思了。

虽然嘴有点硬,但鲁国彻底对齐国服气了。据《说苑权谋》记载,到了第二年,齐国要征伐莒国,鲁国下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全国男丁从五尺男童起都包括征召范围内)。从放鸽子到全民总动员支持齐桓公的霸主事业,鲁庄公这转变得太快了吧!从地下上升到天上去了,而这都是齐桓公用自己的人品赚来的,也庆幸齐桓公有个好仲父帮他出谋划策。

为了表示感激之情,鲁庄公下令修一小谷城,然后诚心诚意地送给了管仲。诸侯给一下卿士修城赠送,这在春秋史上绝对是个大手笔。鲁国和齐国的关系进入了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