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仁义之战49(2 / 2)

他完全不反思失败原因,却为自己的失败作掩饰。

目夷说:现在是何时了,谁还遵从古人之法。不打两次受伤之人,不捉白发之人,那不要打仗算了,即然上战场了,就是对手,谁还给您讲两次受伤之人、白发之人呢?您了解什么是打仗吗?打仗是依打胜为目的的。在楚军处于不利时机时,我建议去攻打他们,还害怕打不赢呢!何况您那样的对垒呢!

宋襄公说:那不是仁义之行,不是仁义之战!

宋襄公这个人,对开会迟到的滕公和鄫子都下得了手,甚至于把鄫子当祭品活祭了,对此他都不讲仁义,却偏偏对此时的楚军讲仁义。他为何这样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襄公是以齐桓公接班人自居的,对中原国严对外松,这属合中国人内严外松的办事风格。要求别人那样必须从自身做起,要想治理好公司先治理好家庭,要教育别人先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等等。这些是不是很熟悉!

是的,宋襄公以中原人自居,想当霸主,就从惩戒中原国开始,甚至采取残忍手段。但对外族楚人,客客气气,大讲仁义之战了。

既使失败了,也要败得有脸面有尊严。

你楚成王在盂地既使采取野蛮手段捆绑了我,我也要对你客客气气,让你看看我们中原人是怎么打仗的。

我宋襄公既便战场上失败了,但道义上是胜利的。我的做法是属合道义的,在国际上是合情合理的。相比之下,你楚成王让人捆绑我的做法呢,就是无赖流氓做法了!

宋襄公不知道,一码归一码,战争就是战争,战争不是作秀,战争不可带有其他的目的,它是残酷残忍的,它唯一目的是取胜。

战场上不打胜怎么树威,谁会对你服气?齐桓公不与别国直接接垒,采取声东击西做法,但是能达到让楚国退军,不敢进犯中原的目的。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深入楚地陉一等就在那住了半年,一直等到楚王派使者前来谈判,最后签订立召陵盟约后才退军。

战是为了不战,战也是为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齐桓公称霸的方式。那是有强大的国家和军势实力作后盾。

而宋襄公呢,有这实力吗?有这威力吗?开会招不来人,打仗一败涂地,这样的国家哪个国对他服气,谁会跟从他?

当一个国家实力不强时,一切都免谈,弱国有外交扯淡。

泓水之战的失败,宋襄公身受心理上身体上的双重折磨,而在此时,雪上加霜,齐孝公率军却来攻宋。

齐孝公是谁?齐孝公即公子昭,当年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了三贵政变五公子争位之乱中,宋襄公作为齐桓公托孤之人,护送公子昭回国并且让其稳妥地当上齐国国君。齐孝公这时攻打宋国,有白眼狼且落井下石的做派。哪国攻打宋国,你齐孝公就不可以啊,如果没有宋襄公的帮助,你公子昭是人是鬼还不一定呢?

但烂眼睛就是肯招灰,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谁又知恩图报、谁又对你讲仁义呢?昔日对宋襄公有恩的人反过来把矛头对准了他,宋襄公更心衰了,气上加气,不久便逝去了。

宋襄公对别人讲仁义,而别人却把仁义丢到爪哇国了。齐桓公称霸之时,还比较温和一些,靠管仲改革,开会结盟,尊王攘夷为口号,而宋襄公也想这样,但他没这个实力,霸也没称起来就死了。从此,诸侯要想称霸,就要靠实力说话、战场上见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