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与师印心(2 / 2)

西田氏认为,真正之信仰,并非以理性为基础之抽象思维,然亦非以单纯之感情为基础之盲目信仰,而是觉悟到自我与存在之深刻合一之体验,是对生命最深刻之把握,其是一种智识直觉,是一切圆满和思想之根基,是任何逻辑之锋芒所不能批驳者,亦为任何肤浅之欲望所不能撼动者,一切道德与学问皆以此而得以成立之。此即言,真正之信仰,绝非理性之泯灭,而是理性之升华!然,此理性非康德之单一理性所能比肩也!

峰自小便对智慧之学有着甚深之喜爱,此即峰决然选择中国哲学之深层原因。峰深感生若朝露,暇满难求。若只为名利所累,富贵所牵,则无异于行尸走肉、朽木枯草。吾辈时值壮年,当以求得智慧为要,而欲得智慧者,峰以为必为者有二:其一,不可不博览群书也,读好书,犹如与古今中外之圣贤对话,其时也,蔼然心醉而能穿越时空也。其二,不可不培养灵性也,所谓“灵性”者,即与“大我”沟通之能力也。“大我”者,舍小我(肉身)而余下者也。峰以为,佛家之所谓成佛、道家之所谓得道、耶教之所谓与神相接者,即愚所谓之“小我”与“大我”合一者也,故成佛、得道、契神者,实为寻求真我(大我)者也。

佛家之“佛性具足”说、耶教之“道成肉身”说,旨在教吾辈树立可得终极解脱之信心也。佛陀之伟大,不在其佛性自足,而在其证到佛性自足也;耶稣之伟大亦然,不在其为“道成肉身”,而在其证到“道成肉身”之谛也。然,吾辈执迷不悟,不知其所以然,故有凡圣之别也。

峰所述之灵性,乃“纯粹经验”之能力,可谓凡圣之桥梁、道器之阶梯也。人若无灵性,何其可悲!舍此而谈体验、直观者,未曾闻也。

峰常偏爱于孤独之体验,甚而不能自拔者,灵性之所宗也。峰所谓孤独者,非肤浅之寂寞,乃生命力之源泉也。此孤独者,类于道家之虚静,同于佛家之空无也。其不因友多而减损,不因朋少而增益。峰将其置于形上之高度,未知祸福也。

《金刚经》有言,“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见如来”,庄子亦云“至人无己”。峰以为,欲“无我”者,必先成“大我”也。此即所谓大有若无是也。佛家所言之“无缘之慈,同体大悲”,耶教所言之“博爱”,鲁迅所言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之真意,或皆于此也。故吾辈当有博大之情怀,若心胸狭窄而欲寻此境界者,必难如觅兔角也。

此所谓“大我”者,乃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是也。欲达此境,其路径或可谓佛家之戒、定、慧,老子之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之心斋、坐忘是也。

吾友二三子尝问峰曰:“学哲学何用?”愚答之曰:“尔等未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乎?哲学之用,大用无用是也!”其茫然,峰笑之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上诸言,乃峰近期所学之心得,峰深知,以上诸言,于理或可通,然于证却相距甚远也。峰亦深知,己之孤陋寡闻,见浅识薄。然蒙黔大青睐,幸得恩师垂爱,此乃峰之至福也。恩师乃博学之士,更具慈悲之怀,定可为峰印心,示峰以明途也。

古语云笨鸟先飞,又云勤能补拙。峰虽不才,然愿尽全力以赴此智慧之学也。且借屈子之言以表肺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邮件是凌晨两点左右发出去的,秦榣峰预测,最迟在第二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应该能收到恩师的回信。他在心里盘算着,恩师白天有课,晚上极有可能召集弟子们研习相关课题,大概十点左右回家,然后查看邮箱……这样一合计,秦榣峰觉得他的预测应该八九不离十。

第二天晚上十点半开始,秦榣峰就开始关注着邮箱提示信息。大概盯了二十分钟后,他果然等来了恩师给他回复邮件的提示。估计是由于太期待“印心”的结果,他居然顿时觉得紧张起来,右手先是有些发抖,继而觉得无力,竟然摁了两下鼠标才把邮件打开,然后看着邮件的内容念道:

“佛家有言,‘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渐修,依次第尽’,《传习录》亦有言,‘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须知真修行非在山上、非在庙里,红尘即道场、处世即修行,此谓遇事修性、遇人修心。望深悟之。”

邮件读罢,秦榣峰若有所得,又似一无所得,这使得他在“得”与“未得”的左右互搏中,陷入良久的沉思之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