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父子的分歧(1 / 2)

“我听郭主任说,夜校里有教养殖和种地,她一直都在公社里学,我到县里也学学这个,等学完回来搞点副业,说不定就有出路了呢。”

赵长兴急的差点就要跳起来,他自认为足够开明,一向不喜欢干涉子女的事情。只要不打扰他的清净,不影响他看书写字,他懒得去操心家里的琐事。

这个三儿子迟迟不肯挑对象,他能理解;去上夜校谋个出路,他也能理解;但去夜校学养殖和种地,他是万万不能理解。

“啥?种地和养畜牲还用去县里学?咱家里哪个人不能教你?咱庄上哪个人不能教你?”

“爹,夜校里教的,和咱们家里种地是不一样的。我听说,夜校里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跟他们能学不少东西。”

“能有啥不一样?你就是听了他们讲的,也多打不出多少粮食,母鸡一天也下不了两个蛋!”

“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运用得当,地里就能有更好的收成!”

“老三,科技那是造机器用的,不能当饭吃!”

眼见着赵卫国不听自己的劝告,赵长兴试图拿出父亲的威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地是个苦活,全靠下力气才能吃饱饭,你这孩子,跟着卫军玩久了,咋也想着歪门邪路?”

赵卫国知道,这一时半会儿的,恐怕父亲也听不进去他的解释,只得换个思路,跟他算起了经济账。

“今年咱家小麦亩产是三百四十斤,交完公社的公粮,剩下的粮食,还不够咱家吃上半年。等我去县里学了种地,回来保证小麦的亩产超过六百斤。”

这句话,当然不是信口开河。

他在穿越过来之前,在大学里学的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专业——生物工程,对于农业也算有一定的了解。

眼下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种地人的观念落后。

为了省种子钱,大部分人家都是自己留种,自己贮存。

因化肥紧缺,施肥也是能省则省,即便是有施肥的意识和条件,用的也是营养成分单一的碳酸氢铵,而不舍得用上复合肥。

这样施肥的后果显而易见,小麦长的极快又高,叶子也很是旺盛,看起来似乎效果很好,然而地里的营养都长到了茎杆上,增加了秧苗倒伏的风险,对于小麦的收成,却没太大的帮助。

因此,在许多人的口中的认知当中,高价买的化肥,还不如自己家灶下的草木灰。

事实上,九十年代的中原地区,在改变了种植观念、保证种子水肥之后,小麦亩产立刻突飞猛进,不过几年的时间,平均亩产就突破了六百斤。

正因如此,赵卫国才信心十足,在赵长兴跟前说了一个保守的数字。

之所以保守,是因为种田不但需要技术,还得有靠谱的种子和化肥。

听说夜校里授课的都是农校和农技站的人,要是和他们搞好关系,应该可以弄到良种。

这就是他去夜校的目的。

可在赵长兴听来,小麦亩产一下子提高两百斤,无异于天方夜谭,远远超过了他的认知。

“随你怎么说吧,我是管不了你了。不过分家是早晚的事儿,这几个月你好好想想,麦收之前,你的亲事须得定下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