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雄镇现象31(2 / 2)

“我没有证据证明冬后生是一个阴谋家,但我敢说,她就是一个妖精,人面兽心。”

吴老师问道,“接下来呢?”

秦永业自己走到教室背后站着,面壁。

吴老师继续念道,“……石一炮是一个石匠,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还是银杏村的老支书。1970年春天,石一炮就开始了他的背土造田,把山下的土搬到山上,这个山下和山上的距离是什么意思呢?他要爬过几座山,才能把土搬到他修的田上。一天也就两个来回,早上一次,下午一次。时间都花在了行走的山路上。石一炮就像是一只旷野上奔跑的蚂蚁,如尘埃一样的朴实。如果说背一天土是不难做到的,那么,背十天土也不难做到,但是,如果是一月两月呢?如果是一年两年呢?在石一炮的带动下,一个接一个的群众加入到背土的行列。众人捡柴火焰高,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下,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地变成了良田,在他们的巧手编织下,荒山野岭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看起来,就如大地上跳跃的音符,天空之下的梯田,更像是移动的诗行,可谁能想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退伍军人郝支书,在部队时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一只手,已经是一个残废军人,可他的心并没有残废,他带领群众,哪里最危险就去哪里,丝毫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早日修成‘天下大堰’,他们就如以身探险的国士,……

三坟村,也叫寡妇村。男人们都沿茶马古道去东南亚做生意是三坟村的传统。三坟村的坟,大多数是男人的空坟。因为,他们死在了异国他乡,连尸体都找不到。时间久了,女人们就听口信或者以时间判定,他们的男人不会回来了,于是就修了坟。这就是三坟村的来历。而三坟村回来的男人,有的带回钱,有的带回技术。他们为活着的女人修房子,给死去的女人修牌坊。所以,三坟村也叫匠人村,家家户户都是作坊,每家人都有技术,有的制作茶叶,有的生产皮具,有的制作刀具,有的还能制造机器,人们曾说,三坟村的人就没有不会做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只要看一眼,就能把见过的东西制造出来。在三坟村,形成了,‘女人学大寨开山造田,男人学大庆制造机器’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气象。

为了修成‘天下大堰’,使雄镇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各行各业都参与到建设大军之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雄镇穷,穷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穷在交通闭塞。如何更好地支援‘三线建设’,重在交通的破局。全县掀起了公路建设的高潮,抗日英雄令狐安城,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本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为了修成国道,宁愿放弃平静的家庭生活,加入了建筑公路的民工队伍。

‘三线建设’为国家,部队军人守山河。驻扎在雄镇的解放军某部,抽调战士加入了建设‘天下大堰’的队伍,他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战斗精神,为建设‘天下大堰’的全县干部群众树立了铁的榜样。

‘天下大堰’的建设,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各条战线结合本职工作,谱写了不屈不饶的新篇章。特别是教育战线,让麻风病人的孩子也得到了教育,人民老师吴……”

吴老师念到这里,停了下来。

吴老师看看报纸,又看着同学们的眼睛,似乎正在考虑,是念还是不念。

张傻问道,“老师,没有了吗?”

吴老师的回答,比较犹豫,“好像,大概是完了。”

张傻又说,“老师,你骗人,报纸上的文章根本就没有完。”

“你怎么知道?”

“老师忘了我是什么人。接下来的文章说道,人民教师吴幽兰,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来回赶三十里山路,为麻风病人的孩子上课,把科学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希望的山冈,让唤醒愚昧的书声传遍了群山峻岭。……为了‘天下大堰’,正在读书的少年,也到了建设工地现场。……就连一条流浪狗,也是那样的勇敢。……雄镇之变,不在于绵延千里的‘天下大堰’,也不在于涌现了一个接一个英雄人物,而在于精神之变,而在于思想之变,这,才是‘雄镇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的要义。”

张傻接着老师的话,把老师没有念的文章全部背诵出来。同学们都看呆了,一是惊叹于张傻的记忆,二是惊叹少年的我们,也成为报纸的颂扬。

同学们喧闹起来。

“我们老师上报纸了。”

“石水来他爹也上报纸了。”

“还有宋光伟的二姨父。”

“还有风子的爷爷令狐安城。”……

我不知道吴老师为什么念到写她的部分就不念了。我对那个杨记者充满了崇拜,他怎么知道那么多的事情,甚至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他也知道,简直就像老师说的那个‘神笔马良’。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一道思考题:我在‘雄镇现象’中读懂了什么?刚才老师没有把文章念完,是有原因的,并非想欺骗同学们。下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