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雄镇现象31(1 / 2)

这段时间的雄镇古城,出现了许多陌生人的面孔和外地口音,他们来雄镇做什么买卖呢?不,他们不是买卖人,是来雄镇学习取经的外地干部群众。

‘省上’号召,‘全国学大寨,全省学雄镇’。这个定调,把雄镇推到了风口浪尖,而这一切的缘由,竟然都是因为那个杨记者的文章。

杨记者回到省城后,《瞭望日报》就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杨记者写的长篇纪实通讯,这篇通讯的标题是《雄镇现象------创造史诗的人们系列报导之二》。就是这篇文章,得到了省里相关领导的批示,提出了‘全国学大寨,全省学雄镇’,要求在全省掀起向雄镇学习的活动。

就这样,人们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向雄镇学习,接着,一批接一批的人到雄镇参观取经,看看雄镇到底是怎样做的。这,就是雄镇多了许多外地面孔和外地口音的原因。

少年的我们,并不知道一篇文章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在雄镇,县委号召,各行各业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实践,以‘雄镇现象’宣扬的‘雄镇精神’为样板,找差距,找突破,积极开展‘比、学、赶、帮’的群众活动。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属于教育战线。

这天早晨,吴老师和往常一样按时走进了教室,时值寒冬,吴老师穿著一件军大衣,脚上是一双黑色的中跟皮鞋,留着一根麻花辫子,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上课。”

“老师好。”

“同学们好。在上课之前,向同学们说一件事。现在天寒地冻,麻风村的那些同学都还穿著单衣,同学们如果家里有多余的衣服或者棉袄,愿意捐赠的同学,可以把捐赠的衣物交到学校来,这个事情由班干部宋光伟、唐瑾明、夏季、风子四人负责,捐赠物品集中起来后,我们统一送给麻风村的同学。当然,捐赠的物品,不限于衣物,其它的学习用品,比如书、本子、笔记本、文具盒、橡皮擦、铅笔、钢笔、毛笔等等,都可以。在此,我代麻风村的同学们谢谢在座的同学。”

秦永业站了起来,“老师,收音机可以捐吗?”

“当然可以。一切爱心均可捐赠。哦,我还要宣布一下,从今天起,由风子同学担任劳动委员。接下来,我们上课。今天的思想课,按照上级的指示,学习党报,领会‘雄镇精神’,争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吴老师展开了手中的《瞭望日报》,高声念道,“‘雄镇现象------创造史诗的人们系列报导之二’,记者杨楠。编者按:‘雄镇是一个偏远的穷县,集老、少、边、穷为一体,在党的领导下,虽然一步跨越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现实仍然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全县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吃粮靠天,是雄镇真实的现实写照,但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全县干部群众结合县情实际,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突破口,牢牢抓住‘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走出了一条切合雄镇实际的感天动地的社会主义道路。雄镇能办到的事情,那些经济环境没有雄镇好的县和比雄镇好的县是怎么想的呢?‘雄镇现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通过雄镇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推出‘雄镇现象’系列报导的初心。”

冬后生举手站起来,“报告老师,秦永业说我超越了‘三八线’,他,他拿针刺我。”

吴老师放下手中的报纸,“秦永业,你什么时候才是一盏省油的灯呢?”

“老师,不是我不省油。我们有过约定,谁超过了桌子上的线,就必须接受惩罚,我是按约定办事。”

“你们的约定符合‘学生守则’第几条?”

吴老师发威的时候,很吓人,铁着个脸。

“把针交出来。你才应该被送到派出所去。手上的伤还没有好,你就不能消停消停。”

“可是,我消停的时候,冬后生并不消停,她也拿针刺过我。”

“证据呢?”

“没有证据。”

“冬后生,有这样的事情吗?”

冬后生一脸无辜的样子,“没有啊,他是捏造事实。”

“你没有证据证明冬后生侵犯了你,你让我拿什么理由处罚冬后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