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平辽的必要性356(1 / 2)

一个个方略被否决,群臣就是再迟钝,也认识到了陕西救灾的难度。

如果陕西真的发生大灾,以其周围的情况来说,很难有效救济。

更有人想到了长安作为汉唐都城,后来却没有再成为都城的原因——

实在是往长安运粮太难了,在陕西当地无法负担都城需要的粮食时,它被放弃做都城是迟早的事情。

就连唐朝,都因为长安缺粮,皇帝时不时带领百官去洛阳就食。

所以大明立国时,太祖虽然曾经有意在长安定都,但是在派懿文太子考察后,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

陕西那个地方,以现在运输条件来说,实在太难把粮食运去了。

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就是学习唐朝,把陕西的人带出去一批就食。

但是这个办法,又不可能实行。

一是因为大运河已经不再经过洛阳,北宋漕运的汴河都已消失,运送粮食到开封都困难、更别说洛阳了。

二是以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养不起更多的人。

所以事情就卡在这里了,有些非陕西的官员,已经在腹诽皇帝没事找事。陕西会不会发生大旱不好说,就算发生大旱,做个救灾的样子就行了,何必下这么大力气、在朝堂上专门讨论?

浙江嘉兴人氏、内阁次辅施凤来道:

“臣以为救灾之事,最重要的是自救,需要当地士民出力。”

“陛下可晓谕陕西官吏,命陕西士绅有粮出粮、民众有力出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灾荒自然缓解。”

“来年春暖花开,或许风调雨顺,迎来丰收之年!”

核心观点,就是让陕西的人自救,朝廷做个样子发几条命令即可。

这个想法得到很多人赞同,尤其是江南的官员纷纷附和。他们更关心的是江南五府的白粮,想要趁着皇帝对光禄寺下手,把征收的白粮免掉——

怎么可能让朝廷大力救援陕西、供养陕西灾民?

现在不是没报灾吗?就当这件事不存在,等发生后再说。

到时候如果还没办法,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朱由检听着这些言论,心中着实失望。如果陕西的旱灾真的这么容易解决,需要他召集大臣专门开会吗?

尤其是在自己一再强调后,有些江南的官员仍旧不顾大局,想要放弃陕西。

这让他失望之下,甚至想到了江西出身的杨士奇,对南北之士的评论:

『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心中有了成见,朱由检决定问个北方人,询问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毕卿是户部尚书,可有什么良策?”

毕自严在皇帝从京城大旱说到陕西大旱后,一直就考虑着这件事,闻言顿时回道:

“若是京城、陕西大旱,中间的山西一带,必然也有旱灾。”

“到时需要救济的,很可能不止陕西一地。”

“当务之急,就是在受灾的地方储备粮食,检查各地粮仓。”

“若是仓储不足,应该尽快补充。”

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朱由检看向太府寺卿郭允厚,问道:

“卿是太府寺卿,粮储之事,现在由太府寺负责。”

“以京城、山西、陕西的储备,能否应对大灾?”

郭允厚不敢打包票,说道:

“魏逆乱政以来,朝廷事务纷乱。”

“太府寺刚刚设立,对地方粮仓多有不明之处。”

“臣请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朱由检微微点头,对这个回答虽然不是很满意,却知道郭允厚还算是有心做事的,下令道:

“户部和都察院派遣官员,巡视各地粮仓。”

“先从陕西、山西、京城以及运河沿线的粮仓开始。”

“如果发现缺额,令当地官吏尽快补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