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平辽的必要性356(2 / 2)

“八月之前补不上的,就罢免他们的官职、罚没家产去填!”

“对新科进士的培训要抓紧,让他们做好去地方救灾的准备。”

群臣听得噤若寒蝉,知道皇帝又拿扩招的进士,威胁朝廷官员——

他们若不听话,自然有新的官员代替。

这让他们的主动性总算高了一些,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道:

“臣以为既然遇到旱灾,应该兴修水利,鼓励当地抗旱。”

“只要稍有收获,就能减轻朝廷的救灾压力。”

工部尚书薛凤翔,同样赞同这一点。他还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兴起大役,让民众能够糊口,以免流离思乱。

这个办法,让朱由检颇为赞许。知道以工代赈,是救灾常用的手段。

春秋时的管仲就说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

宋人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也写道:“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兴水利,公私两便。”

大明在救济灾民的时候,经常实行以工代赈。

所以朱由检在薛凤翔提出这个办法后,让他整理以前的工赈措施,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且规划几个工程,招揽流民做工。

在两人带动之下,群臣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多起来,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办法。

兵部尚书袁可立认为可以去陕西招兵,让他们去辽东作战。这样能降低辽东本地人的比例,战斗力也有保证——

毕竟秦兵耐苦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三边一带也经常打仗,很多士卒都有作战经验。

鉴于陕西的边军一直都在逃亡,袁可立认为可以把一部分士兵调过去,再招揽一些健壮的流民,让他们去辽东吃饷,补充士兵缺口。

这个提议,让朱由检颇为赞许,嘱咐道:

“把辽东实行井田制的事情,向陕西的边军和民众仔细讲解。”

“只要他们立下军功,在收复辽东后至少授与一井田。”

“还有……”

沉吟了一下,朱由检在犹豫之后,把自己考虑很久的想法,向群臣道了出来:

“未来十几年旱灾会很严重,尤其是陕西这个地方,想要靠当地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

“朕的想法,是把灾民迁出去。”

“但是迁出去必须安置,众卿以为,哪个地方能容纳千万灾民?”

群臣听闻此言,一时大惊失色。他们以为皇帝为今年的旱灾做准备已经有些杞人忧天了,没想到还要为接下来十几年的旱灾害做准备。

想到千万这个数字,群臣都觉得头皮发麻。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大明的人口只有五千多万,实在想象不出来什么样的天灾,需要迁移千万人?

一些人甚至觉得,皇帝可能疯了,以至于胡言乱语。

但是皇帝的表现,又不像是疯了的样子。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真的被太祖成祖托梦,预测到今后几十年经常发生旱灾。

这个推断,这很多臣子沉默,他们不愿意相信。但是又实在想不出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有诓骗他们的必要——

这对皇帝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他们只能默认,未来发生旱灾是真的,需要想办法解决。

但是千万人口受灾的大灾,又很难找出办法解决。

如果几十万灾民还好说,可以找个像东宁那样的岛屿迁过去。

但是千万人口,需要的是至少一个省的面积。历代王朝已经把能开拓的地方开拓遍了,大明周边很难找到地方开拓一个新省份。

有些人想到了交趾、朝鲜,但是两地人口众多,打下来不但会经常发生叛乱、还可能需要救济。

要不然太祖当年也不会把它们列为不征之国,不让后代攻打——

成祖攻占交趾后很快在宣宗年间丢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群臣在环顾大明周边后,发现只有一个地方能够开辟新省份,有可能容纳千万灾民——

辽东这个地方,落在群臣眼里。

一些臣子想到皇帝之前提到的立军功、分井田,渐渐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认为皇帝想要尽快平辽,在辽东开辟一个新省份。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