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谋划崂山卫47(1 / 2)

到1625年清明,刘天佑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刘义平告诉他已经确认即墨县崂山卫的李勇军还是效忠于李家的。在骡马行内刘天佑见到了刘义平口中最值得信任的情报人员陆磊,就是这位执行了向北京李家传递消息的任务,后来把北京据点交接给了刘海军,便被刘义平派去执行试探李勇军的任务了。

陆磊四十来岁,其貌不扬,甚至比较普通,属于那种看过就容易忘掉的面相,可刘天佑总觉得在哪儿见过,只是想不起来,见刘天佑有些困惑,仿佛是知道他心中所想一样,主动说道:“二公子,我以前在刘家堡内待了几年,还时不时到族长家帮过工。”

听到这句话刘天佑的第一反应是看向刘义平,问道:“您以前也是准备培养刘八的么?”一下子把刘义平问的有些尴尬,刘天佑嘿嘿一笑:“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刘义平倒是认真说道:“清除刘八现在看到是个及其重要的事情,如果刘八真的把消息带出去了,兵情司的人就算不参与围剿我们,也绝不会跟我们合作的,也就不会有眼下我们能够占据釜山的有利态势,所以说我这小儿子是有些气运的。”最后一句是对陆磊说的。

陆磊也是不好意思道:“刘八的事情真把我这老脸丢尽了,这么多年都没把他揪出来,是陆磊对不起二公子。”说完对着刘天佑行了一礼。

刘天佑赶忙扶起来,道:“不至于,刘八的事情也当真巧了,最主要的还是他潜伏的时间太长,而且这么长时间内他什么破坏性的事情都没做过,这种性质的间谍是很难揪出来的。而且我现在不是好好的么?”然后对了刘义平又来了句:“爹,真觉得我有点气运么?那就给点银子我花花吧?”

“你要的是一点银子么?你是要把刘家堡掏空。”刘义平没好气的说道,拒绝后便不再跟着刘天佑的话题了,说道:“还是说说崂山卫的情况吧,这不是你一直念叨的么。”

李勇军的崂山卫所目前有卫所兵480人,总人口4000余人,辖区倒是挺大,即墨县南边从崂山开始一直到海边,往西一直到与胶州的边界都归崂山卫管,但是大部分都是沿海的滩涂,都是盐碱地,正式的耕地就7000余亩,这次去的时候了解到李勇军快撑不下去了,已经开始卖一些靠内陆的耕地了。

听着感觉不对,刘天佑问道:“不是千户所么,怎么就才不到五百的兵?崂山卫靠海,就算耕地不多,也不应该穷吧?俗话说靠海吃海,而且明朝内不是说缺盐么?这靠着海边晒晒盐,就应该能养活不少人吧?”

“二公子有所不知,本来崂山卫所范围内是有一片官盐盐场的,可由于李勇军在当地根基不深,十年前这片官盐盐场被取缔了,原来的份额被胶州那边的官员拿去了,现在崂山卫内所有的盐都只能算私盐,卖不上价,而且卫所内其余的摊派都少不了,所以这些年来是越发穷困,如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莫说现在的480兵丁了,能养活300兵就不错了。”陆磊解释。

见刘天佑还是有些不太理解,刘义平补充道:“明朝境内本不缺盐,只是盐路被官府、权贵、地方豪强把控住了,导致盐价虚高,崂山卫没有官盐牌照了,晒的盐只能算私盐,私盐只能卖给那些垄断了销路的盐枭,价格极低不说,而且还会时不时的被打击。卫所的田按道理是不交税的,只要上交军粮,但很多原卫所的地都被各级将官侵占掉了,导致卫所的地越来越少,而那些摊派却少不了,所以崂山卫才会越来越穷困,李勇军算有良心的,没占多少地,占的地也用来养兵了。”

刘天佑摆摆手道:“这些不是问题,我是想问,李勇军就剩这么多兵,他还管得住崂山卫么?还有崂山卫周边海域有官府的水师巡逻么?”

“李勇军练兵还是有方的,这将近五百的兵装备虽一般般,但正常的训练还是有的,他自领的一百兵算得上是精锐,据他所说,他麾下有8个百夫长,3个已经彻底沦为屯田百户了,基本没正规兵丁了,另外5个有兵的百户中有4个是他的嫡系,有1个是即墨守备的人,但也是边缘人物,由于崂山卫太穷,现在也没什么人盯着,李勇军对崂山卫内的管控应该还可以。崂山卫周边的水师主要是胶州湾那里有一支水师,但船只也不多,目前山东境内的水师主要集中在莱、登那一线,对后金备战,对崂山周边巡逻的很少。”陆磊回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