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察见渊鱼者不详36(1 / 2)

张玉山三人看到李太平口吐鲜血,都围了过来。

“大兄,你没事吧。”龙镜月十分焦急担心。

“怎么样,失败了吗?”张玉山皱着眉头问道。

李太平却只是微笑,连嘴上的血迹也来不及擦,他目光灼灼看着三人。

“没有失败,只是没有完全成功。”

“我看到了两分真,一分这天下之真,一分我的真。我本来还想继续看下去,只是想来是因为我的能力还不足够我去看到那一分真。”

“可是哪怕如此我现在也已经觉得受益匪浅了,可是我觉得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在远处等着我,而这将是我长久道途中难以想象的丰富资粮。”

李太平并不停歇继续说道。

“师兄,你说的对古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对的,只是因为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而已。他们走了十万年也只是走到了今天。”

“只是或许我们可以多走一步,哪怕只是一步呢?这天下不知道有多少民众可以因此过的更好。”

“太平虽不济,但是也愿意为此甘生甘死。当与师兄同道而行,共举大义,拯济万民,虽九死其犹未悔也。”

李太平说着向张玉山恭敬的行了一礼。

“师弟,你不愧是天选之人,这般年纪就有这般觉悟实在令为兄汗颜呀!为兄虽早闻道却并不比你走的远,实在惭愧。”

“我本来以为,你能在这个年纪问心一次已经了不得了,可是你竟然连续问心两次,实在惊人,我未尝闻过。”

“或许你真的能够走到那一步,为兄在此代天下之民先谢过你了。”

张玉山说着也向李太平回了一礼。

“师兄何必自谦,太平自问还赶不上师兄,还要师兄多多照拂。至于我如今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什么也做不了,又怎么受得了这一礼呢?”

“不如等我真的走出那一步时,就算天下人都与我行礼,我亦坦然受之。”

李太平将张玉山轻轻扶起。

“只是我以为如师兄这般的道门真传,该是潜心修道,不理俗世,以求飞升的,毕竟大道无争。”

“不曾想师兄竟有如此悲天悯人之心,对凡俗之人,苦弱之众更有兼济天下之心。似乎与道门宗旨相悖。”

听闻李太平此言,张玉山哈哈大笑,看起来十分开心。

“师弟这便是你有所不知了,所谓无争者,无不争也。反者道之动,我道门之人要么不争,则求于己身。要么就无所不争,一步成道,这才真合天尊之念,合大道宗旨。”

“所谓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可是你看看这世道,苦弱者被一压再呀!强大者一再张狂,当然他们非是真强者也。”

“真正的强者在于自胜,自胜曰强,为难为曰强,他们又岂会去轻侮于下。而这些空恃武力之人,他们以为自己威服四方,殊不知天道翻覆,他们已经身在崖畔。”

“师弟可曾听闻七百年而盛不衰之皇朝?吾未见也,史未有载。所为者何也,想来便是因为他们违逆大道而行,天命不允。”

“我等道人,循天道而行合该正本清源,匡扶苦弱。”

李太平听了张玉山这一番话,不禁连连点头。

“师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亚圣曾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似乎有异曲而同工之妙。而至圣先师也曾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张玉山笑着摇了摇头。

“虽意思相近其中大不同也。”

“亚圣所言在人之境遇而有作为,而我辈修者岂能以为自身境遇而改变自身的道心。”

“南华帝君曾言:不乐寿,不哀夭。我辈道人立于天地间,生死亦不着意,又管他通达与否。穷也罢,达也罢,我是天地一孤人,又何哀乐。”

“我无争也。”

“我只争心念所动,念动则争,念去则静。故而我辈道人当修身静心,长养我正气正心。”

“至于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然之理也圣人所言并无不妥。”

“只是圣人求道于君,我等求道于己。”

张玉山讲到这里时眼睛里放着光,那光芒照的屋内大明,照的寰宇一清。

“我等道人求道于天乎?非也,我等求道于己也。”

“天地众生,三教百家千派万宗,可我道门之人独求于己。”

“三教之中吾窃以为,儒家求的太少,他们对于己所求的太少,对于外又求的太多。故而他们多苛于己而宽于人。”

“而佛家则求的太多了,世尊之法至光至大,正因为如此世人根本难以达到祂的要求。祂求的太多,自然不免泥沙俱下,甚至於珠混鱼目。”

“唯有我道家,所求不偏不倚恰好为一,最亲於道。”

李太平听完深深的被张玉山这份风采折服了。

“师兄,这番见解,太平虽初见也知其之重,今日太平受益多矣。如今实在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我当闭关一些时间以不浪费这般良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