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8回光返照(1 / 2)

接下来是第十一位君主周宣王。

周厉王的儿子。

诸侯虽然赶走了周厉王,但人家毕竟是王。

在周礼深入人心的时代,他们还不敢肆意弑君。

他儿子毕竟是太子,现在周厉王已经去世了,也没理由不让太子继位。

就这样,在诸侯的支持下周宣王继位。

史书记载,周宣王执政时期,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

这里面贤臣有点多,这些贤臣基本上都是地方诸侯。

不过此时周朝的庙堂和初期的庙堂完全不一样了。

前期周公、召公那一代群臣,以周王室为主子,进入庙堂就是为了服务周王室。

而现在的这些大臣,参与到朝政之中,更多的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榨干周王室最后一丝养分。

偏偏周王室还没办法,此时的周王朝,必须有这些诸侯支持才能支撑下去。

周宣王继位之后,在诸侯的支持下,开始进攻周边的少数民族,边患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不过后来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后,周宣王开始昏庸了。

应该说是开始绝望了。

周宣王开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甚至还插手诸侯内务。

个人觉得,周宣王后期之所以昏庸,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昏庸,还是因为周王室实力问题。

对外作战失败,再加上军队损失严重,周王室对诸侯的依赖更强。

当周王室更加依赖诸侯时,诸侯肯定想从周王室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他们之间绝对会出现矛盾。

矛盾激化的结果就是,诸侯肯定又不听周王室的了。

放眼天下,人类一直追求向往的最高理想之一就是独立和自由。

谁希望自己头顶之上一直有个势力笼罩着?

无时不刻约束自己,随时可以命令自己?

贱民尚且如此,何况已经治理一国,统御万民的诸侯?

诸侯随着与王室血缘关系的越来越远,周礼那一套已经约束不住他们想要的独立和自由。

诸侯离心,不服征召不是故意的,而是天然的!

更可怕的是这个势力如今没有了丝毫的威慑力。

那么这种离心力就越发无法控制。

不给好处,诸侯不奉命。

给了好处,诸侯们进入庙堂,就想更多的好处,甚至想左右王室。

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符合人性的。

诸侯势大,王室就衰落。

王室要想重新掌握天子威信和法权,就必须要强大起来,能够压制诸侯。

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强大了,想要继续稳固统治,保持对诸侯的威慑,那就只能去削弱诸侯。

这一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与历史。

不止周朝如此。

诸侯不听话,那就杀。

用杀来立威!

用杀来把诸侯手中的大权收回来。

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不过当时的西周根本没这个能力了。

别说周王室对外战争已经失败了,即使没失败,也未必能从诸侯手中收回权力。

与此同时。

敏锐的周宣王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镐京西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威胁,那就是半夏半戎的西申国。

西申国与戎狄相融,军士战斗力极强。

加上有周王室的合法册封,分封的姜姓四岳后裔诸侯国。

在西边无限扩张,同时西申国积极和周王室通婚,插手朝政。

这一幕看着怎么那么的熟悉!

千亩之战的惨败,让周宣王忽然间醒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见识到了姜戎战斗力的可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