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3机会来临,一日朝歌(1 / 2)

这个机会就是:

商纣王恼怒东夷反复无常,打算彻底将其铲除。

尽起国中精锐,在太师闻仲的带领下,会合商王朝数十个铁杆诸侯国的大军,征伐东夷。

机会终于来了!

精锐尽出,朝歌空虚。

中流砥柱太师闻仲领兵而出,最有实力的铁杆盟友尽数出兵随行,东面已经几乎不设防!

可以东出了!

姜子牙狂喜,立即禀告周武王,伐商可矣!

他兴奋的手脚发抖,大丈夫在世,当立不世之功!当报血海深仇!

他等到了!

古稀之年,等到了这个名垂青史的机会,为族人复仇的机会。

武王也等到了!

祖父兄长之仇,终于到了可以雪耻的时候。

武王立刻命人犒劳士兵,约会诸侯。

第二日祭祀祖先,举行阅兵,然后东出,于孟津汇合八百诸侯。

八百是个概数,代表很多而已,不是真的有八百。

估计大部分都是看过表演,甚至父母兄弟姐妹登台表演过的诸侯。

武王登高台,数落商纣王罪状,誓师伐纣。

姜子牙面北而立,部署一切。

周公旦手持大鉞,立于武王左侧,召公奭手持小鉞,立于右侧。

另有八位精兵手扯长条大旗,于风中傲然而立。

上书:“替天罚罪,东出伐纣”八个大字。

长条旗下尽是诸侯旗帜,密密层层,犹如林木。

其中南方最边缘打扮怪异的一只诸侯国军队格外引人注目。

人数不多,也就数百人,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头上插着各式羽毛,军阵前打着火红色的三角旗。

领头的是个瘦弱的黑脸汉子,报名时说自己来自南方,芈姓,叫做熊绎。

诸侯侧头打量,脸上均有不屑之色。

却不知,此时被众多诸侯瞧不起的南方小诸侯,形容落魄。

几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大楚国,肆意攻打揉捏中原诸侯。

并出现了楚庄王这种惊才绝艳的一代霸主。

饮马黄河,问周王朝九鼎轻重。

楚人性格坚韧狂放,楚国君主,乃万千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的。

楚人自称自己是祝融之后,其实是中原族群南迁,和当地淮夷和一部分苗人相融,形成的半华半夷部落。

商王朝把楚国等同南夷,屡次派人南下攻打,还不停的把被他们俘获的人带上台进行各种恐怖表演。

楚人深受其吓,闻周朝伐纣,于是翻山越岭前来会盟,欲报商纣攻罚之仇。

八百诸侯依次誓言,歃血为盟,在“带头大哥”周的领导下,浩浩荡荡往朝歌奔发。

演绎太过夸张,经后世史学家估算,八百诸侯其实满打满算,加上周朝士兵,也就四万五千人左右。

比起强大的商王朝,实力并不占优。

毕竟周朝被忌惮,不敢大规模招兵买马,加上常年抵御戎狄,损失惨重。

而夺来的人口大部分献给商朝表演去了。

“周朝天下三有之二”……

明显故意夸大,根本没到那个程度。

这里说的“三分之二”,可能是地盘和影响力,也就是反商势力。

估计蛮夷居多,毕竟商王朝的恐怖祭祀和对外战争实在不得民心,而且针对的就是他们。

至于国家实力,周更像战国时期的楚国,空有其大。

毕竟周国在偏远西部,商王朝控制着几乎所有核心繁华文明区域,周一点都没染指。

依靠农业优势,发展出来的人口优势而已,工商业和治政理念完全不能跟商朝比拟,国家实力更是云泥之分。

所以周才一直等机会,不敢贸然出击。

至于军事方面,也不足以对抗发展了几百年的商王朝。

但商朝之兵尽在东方,诸侯同样,朝歌几乎没有正规军。

他们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商纣王闻武王东出,出兵朝歌,大惊失色。

只得命令王城少得可怜的守军和王宫侍卫临时拼凑几千人,并且释放囚徒,临时组成军队,出城迎战。

双方在朝歌郊外的原野相遇,于是爆发了那场载入史册的著名牧野之战!

一路东来,这是伐纣军团第一次遇到数量如此多的商朝军队的阻击。

伐纣军团一路势如破竹,士气正盛,立即投入战场!

商纣王军队大多都是囚徒和奴隶,本身就对商朝怀恨在心,本来是要虐杀献祭他们的,现在让他们保卫这些“看客”?

心里能平衡才有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