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1跟过去说再见(2 / 2)

挚仲氏,大商畿内的诸侯。

他看中了周氏的能力和周国发展的潜力。

还有,周家老三季历带着珠玉宝器和战马战俘替父亲朝歌朝贡时。

他发现这个周家老三高大英武,仪表堂堂。

处事礼数周到,态度不卑不亢。

秀外慧中,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十分喜欢,决定和周联姻。

把一个年纪相仿的女儿太任嫁给了周家老三。

太任从大邑商嫁到周国,就像文成公主入藏一样。

丰厚的嫁妆,先进的理念,给刚脱离野蛮不久的小国周带来了显著的改变。

古公亶父有三个嫡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

三个儿子都不错。

按照一般人思维,肯定先选老大,老大不行选老二。

总的有个先来后到。

但是,随着太任的到来,一切开始悄悄变化。

太任是大邑商贵胄之后,家教良好,知书达理。

加上她娘家势力给周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很快就得到太王夫妻俩的宠爱。

爱屋及乌,连带着季历,在父母那里也变得顺眼多了。

过了一段时间,太任怀孕了。

怀孕后的太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胎教。

怀孕后的太任,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史记》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辛、辣、苦、涩)味”。

要说这大家闺秀就是讲究,周族鄙国寡民,哪里见过这个阵势,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蛮族出身的他们,怀着孕的女人都得外出采集,生了直接兜住,咬断脐带。

左手抱孩,右手拿叉,继续寻找补品。

等到太任生周文王姬昌时,又出现祥瑞了。

有一只红色的小鸟飞来,它衔一封丹书,一直飞到姬昌出生的房门前,放下丹书又飞走了。

丹书上写了诸如:

“奉天承运”……

“圣人出世”……

“这个孩子贼牛逼”……

“这个娃娃应该继承王位”之类的警示的话。

等到姬昌一生下来,人们还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长着四个乳头。

这明显是生理缺陷,但是人们喜欢你的时候,这就不是缺陷,而是生来与众不同,是被神明加持过的印记。

这些祥瑞可把古公亶父高兴坏了,说:“难道兴盛我们周人的,就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男孩么?”

于是给取名姬昌,意为昌盛大周之意。

其实这祥瑞事件搞不好就是太任自己搞出来的,毕竟是“巫祝之国”大邑商长大的贵族子女。

装神弄鬼那一套基因刻在商朝人的骨子里的。

姬昌“生而圣明,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天资聪明,学习时能够“举一反三”。

姬昌的聪敏,更加打动太王。

人家的母亲太任可是来自殷商,对于当时弱小未开化的周来说,自卑慕强心理作祟,自然而然的就重视这个孙子。

季历因妻而显赫,姬昌因母而显贵。强大文明的“大邑”商族身份,在小邦周这么个小国有着巨大的光环。

因为太任,抬高了季历在周族中的地位,加上有姬昌这个“好圣孙”,古公亶父在选嗣位人时犹豫了。

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兄长让位”的儒家经典故事。

据《史记》记载:

太伯、虞仲知道古公欲立季历,然后将国君之位传给姬昌,怕父亲为难,于是就出走荆蛮之地。

为了杜绝父亲和弟弟找寻自己,主动断发纹身,表示再也不回到周国的决心。

于是,季历被册立为周之储君。

完全是儒家编造的。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西周本是西戎出身,具体点应该是西羌。

小邦周领袖周太王憎恶自己出身,发誓要和过去的自己说拜拜。

于是一心向文明繁荣的大邑商靠拢。

但这个商王朝是什么样的国度?

那是个商业文明和鬼神文明并重的国度。

鬼神之事每个部落都有,但这个商,比较极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祭祀宗教和鬼神信仰。

那就是国家大事,基本全靠巫祝,任何大事发生前,甲骨占卜,活人祭祀。

结束后,还是甲骨占卜,活人祭祀。

纪念时,又甲骨占卜,活人祭祀。

无休止频繁的国家层面的占卜祭祀,培养出了庞大巫祝队伍,形成鬼神宗教。

同时也需要杀很多很多的人来祭祀。

一日三祭,无日不祭,打了胜仗或者过节日还要连祭几日。

国王祭,贵族祭,公卿世族祭,全民同祭!

那可是祭活人啊!

哪来那么多人?

奴隶!

奴隶杀光了谁干活?

那就杀战俘!

战俘哪里弄?

用异族来祭祀,控制手下的诸侯,去抓异族,越多越好!

四周的蛮夷大惊失色。

我们掠夺你,不过是抢你们的财宝。

你们可好,还自称文明大邦,直接连人都抢走!

我们抢人也是抢女人,带回去放松一下或者生崽子,你们连男的也抢。

更过分的是,抢了去搭台子进行各种残杀、虐杀“表演”?进行祭祀!

这太恐怖了!

即使投降了的蛮夷部落或者国家,每年也必须要自愿进贡活人,以供祭祀。

蛮夷们再次大惊失色。

祭祀?

没看见神仙鬼怪出来,只看见商王朝刽子手在一直五花八门的虐杀他们的族类。

弱小的部落会被威慑住,但强大的部落开始反抗。

商朝几百年,四周的少数民族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叛,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商朝这种恐怖的杀人祭祀。

周太王跟了大商朝,当然也要进贡活人祭品。

自己人舍不得,商领导还有媚外倾向,只要异族的活人祭品。

怎么办?

去攻打西羌,抓战俘进贡。

正因为周太王要“弃戎入商”,全面学习商朝。

这和大儿子、二儿子的理念相左。

在这俩儿子看来,这老头子是骨头软了,完全投降商朝,什么都学商朝,迟早把自己民族的根都丢了。

为了讨好商朝,现在更是抓自己的同族进贡给周王朝虐杀献祭,这完全是背叛了祖宗和同族,“羌奸”!

他们理解不了父亲的行为,愤而离家出走。

这才是更真实的原因。

不过……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太伯,虞仲兄弟二人离开周国,来到野蛮未开化的荒蛮南方。

长江中下游区域,大约现在的苏州附近。

迅速的融入当地,凭借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成为当地首领。

渐渐聚拢起部落,最后演化成春秋后期强盛一时的霸主吴国!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都说母凭子贵,因为“好圣孙”,这次夫凭妻贵,父凭子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