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志在中原大地(2 / 2)

“咦?蒯兄,这只山狸子怎么有些奇怪?”苏元评在脸上胡乱擦了两下,把手帕递回去,目光落在了乌霭身上,“除了毛色,这尾巴也未免太长了点吧!”

“确实如此,一般山狸子的尾巴至多三四寸长,但蒯兄你这只……却与身长仿佛,属实是有些怪异。”苏元秉点了点头,疑惑道。

“我也不太清楚,只是昨日看这家伙有些灵性,心生不忍,便从一位大哥手中救下。”

“蒯兄悲悯,元秉佩服!哈哈哈哈!”苏元秉笑过,这才一拍脑门,轻轻攮了弟弟一拳,故作不悦道,“元评,都是你插科打诨。你我二人来此乃是喊蒯兄去用早膳,何故在此间站了这么久?”

转而对蒯缑说:“走吧,蒯兄。用完早膳,我们兄弟三人便去城里好好耍耍!憋了这么多天,可算是放晴了!”

“可是昨日苏世叔与我说过,须得静养几日才能出门。果真无妨?”蒯缑还是有些犹豫。自己从小体虚,此刻又有大夫的嘱托,若是公然违背,总有些心慌。

“无妨!大不了多穿一些!再说今日已经放晴了,料想也冷不到哪去,蒯兄弟你就尽管放心吧!”苏元评用力拍着他的胸脯,信誓旦旦。

有人支持,蒯缑便在心中的天平一端加了砝码。

说来也怪。昨晚与今早,皆未曾见到元评的父亲苏锦川。三人说笑着用了早膳,出了苏府大门。迎面是一条宽阔的青石路,料想是清晨便有人打扫。已入巳时,街头巷尾的商贩摊铺,高亢豪放的叫卖与吆喝,道路两旁各司其所的行人,路中央奔腾的马车……

““天街宝马,雕楼画栋,五湖金翠,四海奇珍。纵是隆冬寒雪,亦遮不住满目繁华”,好一派热闹的景象!不瞒两位哥哥,小弟在泽州时一直以为银州苦寒之地土地贫瘠,民不聊生。如今得见,没想到竟然比舞阳城更胜几分!”三人走在街道上,一路走一路看,蒯缑不由惊叹道,“果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蒯兄出口成章,句句翡翠,当真令元秉汗颜。不知蒯兄可有意入仕?以你之才学,即便不得榜首,及第至少是没有问题的。”

“元秉兄见笑了,小弟天资愚笨,先生说我总得学经十年,方才能够有资格参加科考。如今算下来,还有三年时间。”蒯缑再次涨红了脸,连连摆手。

“蒯兄的先生当真严厉,不知是当世哪位大儒?”苏元秉再次问道,“在银州这极北之地,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名儒大家来此,要说拜师,也是千难万难。父母在,不远游。虽说不舍得南下求学,但愚兄对于学而达者,也是有着浓烈的向往。”苏元秉神色诚挚,看向远方。

“在这片横亘大周北方的断阳山脉之南,便是中原地带,那里四季分明,春天繁花似雨,夏季鱼鸟自在,秋天金风如飒,冬季细雪朦胧。既有山川胜景,湖海蒸辉,又有百家争鸣,奇工巧术。静可修经治典,呼朋引伴大谈学术;动可单行千里,遍览群山升华心境。那里,才是吾辈学者该去的地方。吾志在中原大地,有朝一日,苏某必将踏足,在大周山河中遨游,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苏元秉高谈阔论,神色动容,脸颊绯红,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向往的光。他声调激昂,引来不少路人侧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