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磨刀霍霍88(1 / 2)

燕军主帅史思明在嘉山战役被郭李联军击溃后,遂率领残兵败将龟缩到博陵。唐军此役的胜利,从而切断了安禄山根据地范阳到大本营洛阳之间的通道。

安禄山获悉史思明战败消息后,大为震惊,继而不寒而栗起来。因为他的家属都在范阳,这不详预兆,让他惶恐不安,觉得在洛阳待不下去了。

就这样,他把这次失败归咎于智囊团,尤其主要负责人严庄、高尚令他头疼不已。要不是他俩撺掇造反,他安禄山就可以稳稳地做个封疆大吏。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事与愿违,这也全不怪人家,主要还是你,你不起头,谁敢造反?可这时,安禄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迁怒他人。

安禄山占据洛阳,称帝之后,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半点进展。多次向唐军主帅哥舒翰讨敌骂阵,可人家耐答不理,你愿意咋着就咋着,我就是固守城池,确保万无一失。

基于这两个方面,安禄山整日坐卧不宁,夜不能寐食不甘味。

正当安禄山一筹莫展之际,唐朝朝廷起了内讧。这一闹矛盾,安禄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惆怅中,蓦然发现了柳暗花明。这一惊喜实处意外。

本来,唐军在河北前线频传捷报,倘若继续发扬,形势扭转大势所趋。然而,潼关的守帅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矛盾却越发尖锐起来。

哥舒翰本来患有疾病,且没有治愈便奉旨率军平叛。他本人行动不便,便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御史中丞、行军司马田良丘,监军则有宦官李大宜把持,将军王思礼管骑兵,起居郎萧昕做判官,将军李承光指挥步兵。然而,王思礼和李承光各觉摸自己高明,谁也不服谁。为此,步兵与骑兵出现了岔劈,谁也不给谁配合,导致冲突与摩擦经常发生。

哥舒翰发觉后,深知:这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军队要是扯皮,那离失败就不远了。为此,他以抓住双方把柄为契机,各打五十大板,并下令对军队进行整顿。尽管安禄山屡次发难,他都高挂免战牌,置之不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固守待援以逸待劳。为此,安禄山没有捞到半点便宜,向长安进军的计划不得不搁浅。他生大气的现象经常发生。

一开始,哥舒翰和杨国忠没有隔阂。当初,李林甫扶持安禄山时,杨国忠还尽力拉拢哥舒翰与其抗衡。那年,唐明皇加封哥舒翰为左仆射、同平章事之际,杨国忠还大加赞赏,表示同意。

矛盾的端倪,源自安禄山造反后,其弟弟安思顺怎么处置,二人之间出现了不同观点。安思顺与安禄山名曰哥们,其实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安禄山原本姓康,后来其母带着他改嫁到了安家。至于他人对安思顺无端猜忌,是在揭老底,就怕是同党。

安思顺是唐朝编制中的一位要员,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就是人家的手下。李光弼差点做了人家的女婿。原来,李光弼夫人去世后,王思顺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李光弼觉摸不妥,遂找理由把这事给搪塞了过去,结果这事也就泡了汤。幸亏这段因缘没成,要不,他李光弼也会牵连其中,摆脱不了干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