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决战嘉山87(1 / 2)

自从李光弼率部于二月出井陉关东平常山郡后,燕军主帅史思明率部与其斗智斗勇进行周旋,直到五月底期,三个月来,双方你来我往,相持不下。随着僵局对唐军李光弼部日益凸显,不得不向老战友郭子仪请求增援。郭子仪搁置作战云中计划,马不停蹄地率领数万大军驰援。

这样一来,唐军数量超过了燕军,大有包饺子之势。然而,作为燕军主帅,史思明对战略战术谙熟于心。他根据己方兵力多寡,对方兵势总会找出一条可行的战略战术作战,在燕军总体表现中,战绩卓著。这一次,他确保面对唐军郭李联军作战,这两位是珠联璧合的强强联手,要想打败对手,十分吃力。即便如此,他毫不畏惧决不退缩,多次鼓励战士们虽说狼少,可一决高下的革命意志始终保持本色,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根弦要时刻绷紧,善打勇斗,是这一民族的特质。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四月,郭子仪、李光弼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后,一直追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还常山郡,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追来。郭子仪选骁骑500人,边走边轮番诱战。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过3天抵达行唐(今属河北),叛军疲惫,只好后退。郭子仪乘机回军反击,败史思明部于沙河(今河北行唐、新乐之间)。

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即命从河北逃回洛阳的大将蔡希德率步骑2万还救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5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骑万人。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史思明又率众接踵而至。郭子仪下令深沟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使叛军忙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

不管史思明如何决断,如何顽强抵抗,郭李联合犹如铜墙铁壁,再加上兵力占优的情形下,主动出击。然而,史思明深知,此次作战不同以往,应该坚守城池,拖垮唐军。攻与守,矛与盾,两者对垒。

郭子仪与李光弼召开军事会议,会后一致通过,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唐军派出使者对燕军史思明部讨地要阵,口水战花样百出,一个劲地刺激对方。

作为北方彪形大汉,哪里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史思明想到这里,热血汹涌起来,当即率部发誓:必须出击,还以颜色。

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双方交战焦点最终选择嘉山一带。嘉山,位于常山郡东北、博陵郡以西,在保定府恒阳县(今河北曲阳县)境内,方圆十几里,山高数百米。它是太行山东麓下一座不算高的山。

此时,史思明部、蔡希德部倾巢出动,对占据恒阳的唐军郭李部队发起总攻击。一开始,唐军没有料到燕军会拿鸡蛋碰石头,总觉得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刚一交战,唐军面对突袭,防备不周,一度处于下风。史思明见状,鼓励士兵们奋勇当先,消灭唐军主力部队。

郭子仪获悉战报,惊愕不已。起初,郭李两将军见叛军气焰嚣张来势汹汹,避其锋芒,没有正面与对手硬碰硬。不仅如此,还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几日过后,郭子仪李光弼看见叛军久攻不下,作战精神有所倦怠,便趁机派兵夜袭敌营,连续几次下来,搞得叛军夜不能寐,到了白上,哈欠连天,走路都魂不附体,死浪子薄气。郭李二人见时机成熟,当即派出重兵进行绝地反击。一时间,唐军号炮连天,擂鼓助威声惊心动魄。接着,唐军士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燕军阵营。叮叮当当,刀光剑影,马蹄铮铮,呐喊声,哀嚎声,杂乱地交织在一起。

此时,唐朝的义军与大燕帝国的民兵预备役厮杀在一起,不同立场,不同意识形态,在此亮相。双方杀红了眼,浴血奋战,舍我其谁,为各自的理念进行着殊死搏斗。

返回